探究性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angh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要义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探究性教学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探究性教学法的结构
  
  1.案例感知——即以教科书中的课文为学习的“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感知“案例”,形成“症结”所在。
  2.自主探究——即根据“案例”信息,联系实际,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症结”核心,探究语文所涵盖的知识和规律。
  3.合作交流——即同桌、同组、同班或向全校介绍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和结论。
  4.应用训练——即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教学法的特征
  
  “探究性教学法”以观察、分析、研究、思考、合作为学生的基本活动,突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其思想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对典型的客观事物的剖析研究中获得对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并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社会生活信息和获得应用性知识,并且能着手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学会与他人合作,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究性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形成有特色有个性的课堂结构。
  中学生的探究,从探究过程来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探究结果来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当然,如果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更令人惊喜万分了。因此,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加上现代的中学生由于信息渠道多种多样,已经不再像从前的“山里小孩”,什么都要靠老师“灌”,一个班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冒尖儿”,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有特色有个性的课堂结构。
  如多活动少讲述精练习型。因为“聪明不是经由别人告诉得来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也不全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我们自身的经历就可证明这一点,刻骨铭心的往往是亲自体验的深有感触的事。“探究性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教科书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各自的生活阅历和原有的知识储备,为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将自己的思考与邻近同学交流,或在全班全校范围内交流,这起码为平时羞于启齿的同学提供一个谈话的平台,说得好坏没有老师的评价,可以放胆、尽情发挥。如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错误指正之后就如雨过天晴般灿烂的氛围则更妙。
  当然,一个成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课堂模式应该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是灵活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能力未必比学生高明。从两年多的实践来看,“探究性教学法”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学生“探索研究活动”的质量。在教师为学生学习而创设的“案例”情境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联想、剖析、推理、归纳、设计方案等环节,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或者就是“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这才真正回归“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摇头晃脑”、“背着教案”的讲授者,而是学生“探究、研究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示、引导、点拨、激励等方面。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老师在角色转变上,应该从过去课堂的统治者,变成与学生平等交流,发展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在知识结构上,应该从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成为能够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应该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应该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从用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教鞭等进行教学,到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
  3.培养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教学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因为它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案例”材料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情境,缩短了教室与社会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认知的途径。
  其次,有梯度、相关联的问题避免了教师“隔靴挠痒”的说教,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第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保障。
  第四,充分的交流与合作避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无聊尴尬,促进了学生身心、情感的发展。
  第五,对事物的剖析、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能力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三、探究性教学法的效果
  
  1.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中学生活泼好动,渴望发现新问题,发现好问题,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更渴望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方法。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和眼力,即使问题就在身边,也难发现;即使问题就在眼前,也会让它跑掉。“探究性教学法”提供的“案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贴近生活。学生为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会从“案例”材料中正确的提取信息,就必须学会各种生字生词,就必须学会各种表达方式的阅读方法,就必须认真自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就必须在平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两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探究研究活动,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例如为了了解“孔明释计”,许多学生阅读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大话三国》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构建新的知识框架、能力结构,并尝试着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教杨朔的《荔枝蜜》,我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高难度的问题或者创新思维之类的练习,只要求学生们看一遍课文,然后在小组里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最后我们一起来解决。课文不长,但要发现问题,学生们读得就格外认真,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教学法”注重的就是相互交流活动,这为学生锻炼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创设了非常有利的课堂环境。一方面,每位学生都要进行独立探究,并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或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以备交流检验。另一方面,同学之间要进行必要的交流,甚至争论。更重要的是,有时全班学生之间要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辩论,相互交流看法、想法和意见。这就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清楚、明白、系统地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就得到锻炼。
  4.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探究性教学法”中的探究研究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加入,依据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想,许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都会出现,这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所很少能出现的“麻烦”,当然现代的老师希望这样的“麻烦”越多越好!
  
  四、探究性教学法设计的注意事项
  
  1.关注教学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高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点,作为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性课堂教学”就必须注意研究教材知识和智能体系,按教学要求来进行选取,不能随意运用,天马行空。
  2.关注设计的问题。
  教与学的行为是互动的、互辅的、互联的,因此设计的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结合的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在较短时间思考、讨论、研究所能解决的问题;还必须是具有梯度,前后关联的成组的问题。此外,我觉得教学中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问题的欲望。从语文教学的规律看,只有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只有提出了切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启动了学生问题发现机制的问题,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有价值的。
  3.关注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认知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探究性教学法”的一个最明显的指向,可以说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和提升。这一点在纲领性的文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表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他文献
清代学者严复曾就翻译外国作品提出过“信、达、雅”三原则,这三原则同样可以借鉴为译好文言文的三条标准和要求。所谓“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所谓“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的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使语言清晰流畅。所谓“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通顺、流畅,而且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
引导学生走进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活,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砥砺思想,积累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对于学会写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观察农村自然景色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百鸟的乐园,看林间红花绿草,听丛中百虫鸣啾。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拂面的清风。南宁市区周边农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优势:良庆区南晓镇高峻挺拔的白鸽林,大塘镇的花
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更具现实性、挑战性、探索性与人文性。    一、 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意义    新课标给了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权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最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为:“所谓教学最优化,就是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的时间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实施既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阶段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此,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做法与体会。    一、诱导激发    在课堂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检查课堂教学质量,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批改作业这个环节来渗透爱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呢?笔者认为在批改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号应改为“?”号    一个“√”号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而一个“×”号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言意在劝告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能够听进去那些跟自己的政见不同的话,以利于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是良药就一定得苦口吗?是忠言又何必让它逆耳呢?良药不苦,忠言顺耳岂不更好!  在这方面,邹忌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家庭琐事,巧妙设喻    邹忌身为齐相,心系国事,情在其中。面对疏于朝政的齐威王,他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寻找一条劝君纳谏的良策。因为批“龙鳞
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应当“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有关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问题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将教学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公认的难题。当前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弊病:  1.把鲜活生动的阅读教学演变为知识灌输,主要异化为字词教学、文体知识教学和课后练习解答。阅读教学当然与知识有关,要感悟文本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阅读不能等同于知识,它更是一种活动和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
所谓英语“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在英语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达不到教学大纲对该生所处年级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上的弱点主要表现在:(1)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2)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积极性。(3)没有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4)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5)没有形成良好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  当前的教学中,为了升学和高考,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