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体,极具审美价值。我们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在“悟”字上做文章,即指导学生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悟意”;引导学生在“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悟行”; 诱导学生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处“悟理”; 诱导学生在“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中“悟境”。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生;感悟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体,极具审美价值。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呢?对此,笔者谈一孔之见。
一、指导学生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悟意”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之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让学生欣赏到诗的意境,才使之体悟到最宝贵的东西。早年,笔者曾尝试过“用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想象漫游”等方法,试图让学生感受意境,均达不到预期之效。究其因在于,古诗与现今的时空距离甚远,学生对古诗中的很多内容深感陌生。其实,巧妙指导学生表演诗文内容或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古诗情境,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体味到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的意境。
“表演”入境。古诗的语言凝练且抽象,小学生理解其意境颇具难度。表演诗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能让学生步入诗的意境。
“再现”诗境。有研究证明:人类获取信息,视觉占83%,听觉占11%,触觉占3%,味觉占2%,嗅觉占1%。多媒体由于直观性、生动性而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领会古诗的意境。如,《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特殊景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媒体,直观地再现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再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描绘的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看到满月的新绿,想到春天来了,但有“再去的时候,而自己已离开家乡,什么时候再回来的乡愁”情景。我们亦可运用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春意盎然,春风扑面,春花盛开的迷人画面,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古诗的意境,而生成只缘在“诗中游”的惬意。
二、疏导学生在“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中“悟境”
“为诗配画”,言之便是让学生用最符合诗意的一幅画,给每一个诗句配上画面。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诗配画”,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秀色,而且可以很好地诱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文。如,《乞巧》中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或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或画家家户户乞巧节里赏月的情形。大家皆知,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而且形象思维是不能脱离感性材料的,正因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才能熔铸成作品中艺术形象。然而,小学生在阅读古诗时总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加之缺乏生活经历和感悟,不善于想象与联想,即使再美的文学作品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味同嚼蜡”。其实,“为诗配画”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通过诵读、赏析就会有一个符合诗意的形象出现在脑海中,把它画出来,成为一幅一幅的画。
三、诱导学生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处“悟理”
诗人在古诗创作时,常把诗文与自己的情操、梦想融为“命运共同体”,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中后两句,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的景象,而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使人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千百年来,这两句诗被人们广泛传诵。学文时,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联系生活,设疑“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前进还是退却,是止步不前还是迎难而上呢?”悟理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不会是鲜花和掌声的,当你遇上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当你遇到艰难时,不要半途而废,而要树立信心,增强信念,相信会有‘又一村’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在“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悟行”
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诗的语言形式,又要深入浅出地赏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品行引导。
(1)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如,《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描写诗人陆游临终时的遗嘱,他一生盼望收复中原,家国一统,但至死都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带着难言和无尽的憾恨离开了人世,其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迸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渗透。
(2)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诗句,诗人勉励我们珍惜时间。以往,人们认为这些诗句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不足取也,更不宜多讲。其实,教师可有效借助这些诗文的教学,恰如其分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的理性教育。
(3)对学生进行行为导向的。如,《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在引导学生懂得劳动的辛苦,珍惜劳动果实的同时,更要启发他们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
叶圣陶说过:“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学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势,本国的情状,以及学生所负的使命和个人所处的地位。”古诗教学亦如此,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诗的国度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意、行、理、境等有一个深刻感悟。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生;感悟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融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体,极具审美价值。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深刻的感悟呢?对此,笔者谈一孔之见。
一、指导学生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悟意”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之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让学生欣赏到诗的意境,才使之体悟到最宝贵的东西。早年,笔者曾尝试过“用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想象漫游”等方法,试图让学生感受意境,均达不到预期之效。究其因在于,古诗与现今的时空距离甚远,学生对古诗中的很多内容深感陌生。其实,巧妙指导学生表演诗文内容或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古诗情境,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体味到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的意境。
“表演”入境。古诗的语言凝练且抽象,小学生理解其意境颇具难度。表演诗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能让学生步入诗的意境。
“再现”诗境。有研究证明:人类获取信息,视觉占83%,听觉占11%,触觉占3%,味觉占2%,嗅觉占1%。多媒体由于直观性、生动性而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领会古诗的意境。如,《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特殊景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媒体,直观地再现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再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描绘的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诗人看到满月的新绿,想到春天来了,但有“再去的时候,而自己已离开家乡,什么时候再回来的乡愁”情景。我们亦可运用媒体课件,生动地展现春意盎然,春风扑面,春花盛开的迷人画面,让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古诗的意境,而生成只缘在“诗中游”的惬意。
二、疏导学生在“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中“悟境”
“为诗配画”,言之便是让学生用最符合诗意的一幅画,给每一个诗句配上画面。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为诗配画”,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秀色,而且可以很好地诱导学生深入学习古诗文。如,《乞巧》中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首诗,或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或画家家户户乞巧节里赏月的情形。大家皆知,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而且形象思维是不能脱离感性材料的,正因为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才能熔铸成作品中艺术形象。然而,小学生在阅读古诗时总是机械地死记硬背,加之缺乏生活经历和感悟,不善于想象与联想,即使再美的文学作品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味同嚼蜡”。其实,“为诗配画”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通过诵读、赏析就会有一个符合诗意的形象出现在脑海中,把它画出来,成为一幅一幅的画。
三、诱导学生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处“悟理”
诗人在古诗创作时,常把诗文与自己的情操、梦想融为“命运共同体”,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中后两句,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的景象,而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使人们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无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就能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千百年来,这两句诗被人们广泛传诵。学文时,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联系生活,设疑“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前进还是退却,是止步不前还是迎难而上呢?”悟理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不会是鲜花和掌声的,当你遇上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当你遇到艰难时,不要半途而废,而要树立信心,增强信念,相信会有‘又一村’的出现”。
四、引导学生在“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悟行”
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学习诗的语言形式,又要深入浅出地赏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品行引导。
(1)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如,《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描写诗人陆游临终时的遗嘱,他一生盼望收复中原,家国一统,但至死都未看到“王师北定中原”,带着难言和无尽的憾恨离开了人世,其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迸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渗透。
(2)对学生进行激励鞭策的。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诗句,诗人勉励我们珍惜时间。以往,人们认为这些诗句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不足取也,更不宜多讲。其实,教师可有效借助这些诗文的教学,恰如其分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的理性教育。
(3)对学生进行行为导向的。如,《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在引导学生懂得劳动的辛苦,珍惜劳动果实的同时,更要启发他们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
叶圣陶说过:“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学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势,本国的情状,以及学生所负的使命和个人所处的地位。”古诗教学亦如此,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诗的国度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诗人”气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意、行、理、境等有一个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