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經成为语文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和普遍追求的目标。部编版语文教材努力建构适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改以往“主题单元”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宽泛的人文主题+明确的语文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语文要素具体化为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之中。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幼小衔接—平稳过渡—稳步推进”的原则,有层次、有梯度地凸显语文的学习要素,扎实有效地落实各个语文要素的训练,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基础。
一、观照全文,适时训练
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呈现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呈现,另一种是在文中以“小泡泡”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提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课后的练习题视为单向的问答题,也不能把文中的“小泡泡”当作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提示,而应该观照全文,寻找语文要素的训练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中,课后习题提示“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想要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你想要把它送给哪个季节?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几个太阳呢?他把什么颜色的太阳送给夏天,又把什么颜色的太阳送给冬天呢?又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凸显的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个语文要素,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以一个泡泡的形式对这一要素进行了提示,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推测意思。教学中,不能局限于“陡峭”一词的理解,而应侧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这种“猜一猜”的方法去推测“秀丽神奇、中外闻名、奇形怪状”等词语的大意。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
二、贯穿整组,逐步前进
把语文素养划分为若干因素,然后再以这些因素来组合单元,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框架体例的创新之处。这样以单元整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单元整组的意识,把语文要素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使语文要素的落实逐步推进。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凸显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全组共有3篇课文,分别是《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准确生动地使用动词是本组课文共同的特点。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甩”写出了小蝌蚪摆动细长的尾巴在水里穿梭的可爱模样;“迎、追、游”写出了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由从容到迫不及待再到兴奋的不同心情;“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中“蹬、跳、蹦”3个连续动词的描写,让小青蛙的轻盈和敏捷跃然纸上;“蹲、披、露、鼓”这4个描写青蛙妈妈的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大青蛙鲜艳的外表和神气的姿态。每个动词的准确使用都给人带来了生动感和真实感。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整组课文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文中学到的词语和日常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发展思维。
三、联系前后,螺旋递进
为了切合第一学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部编版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在呈现语文要素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让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主题、不同课文中有梯度地出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目标。部编版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把这一教学目标分解成“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三个层次的语文要素,由易及难地分布在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六单元和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通过螺旋递进的方式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又如:“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的呈现,教材的编排方式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小蝌蚪找妈妈》中,借助5幅图片引导学生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体现了与一年级“借助图画阅读”的有效衔接;《曹冲称象》要求先读课文第4自然段,接着给句子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实现由“借助图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向“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大禹治水》和《风娃娃》这两篇课文,更是体现了复述从“提示关键句子”到“提示关键词语”的难度提升。
四、注重融合,滚动推进
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识字写字、朗读训练、阅读体悟、表达交流和语言积累等相对应的语文元素虽然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呈现在不同的单元主题里,但各语文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各自为阵地存在,而是既有所侧重,又有机融合地并存在每一篇课文中。教师应该关注不同语文要素在同一篇课文里的有机融合,关注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主题的巩固和延伸,滚动推进语文要素的落实。例如,“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中却没有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复述课文,而是再次提出“学习默读”的要求。教师在巩固默读方法的同时,不仅应巩固以往掌握的语文要素,更应该关注本单元即将落实的语文要素。如默读第1~6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小熊和小松鼠分别住在哪里?小熊写了什么祝福语?小松鼠又写了什么祝福语?”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进行默读,可以巩固对一年级下册中“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这一语文要素的掌握。又如默读7~11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谁先提出和好的请求呢?这样默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复述课文做好铺垫,也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打好基础。
一、观照全文,适时训练
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呈现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课后的练习题来呈现,另一种是在文中以“小泡泡”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提示。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课后的练习题视为单向的问答题,也不能把文中的“小泡泡”当作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提示,而应该观照全文,寻找语文要素的训练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一课中,课后习题提示“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想要画个什么颜色的太阳?你想要把它送给哪个季节?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的小朋友画了几个太阳呢?他把什么颜色的太阳送给夏天,又把什么颜色的太阳送给冬天呢?又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凸显的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这个语文要素,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以一个泡泡的形式对这一要素进行了提示,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推测意思。教学中,不能局限于“陡峭”一词的理解,而应侧重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这种“猜一猜”的方法去推测“秀丽神奇、中外闻名、奇形怪状”等词语的大意。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促进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词句理解能力。
二、贯穿整组,逐步前进
把语文素养划分为若干因素,然后再以这些因素来组合单元,是部编版语文教材框架体例的创新之处。这样以单元整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单元整组的意识,把语文要素贯穿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使语文要素的落实逐步推进。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凸显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全组共有3篇课文,分别是《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和《植物妈妈有办法》,准确生动地使用动词是本组课文共同的特点。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甩”写出了小蝌蚪摆动细长的尾巴在水里穿梭的可爱模样;“迎、追、游”写出了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由从容到迫不及待再到兴奋的不同心情;“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中“蹬、跳、蹦”3个连续动词的描写,让小青蛙的轻盈和敏捷跃然纸上;“蹲、披、露、鼓”这4个描写青蛙妈妈的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大青蛙鲜艳的外表和神气的姿态。每个动词的准确使用都给人带来了生动感和真实感。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整组课文动词使用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文中学到的词语和日常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提高语言能力,发展思维。
三、联系前后,螺旋递进
为了切合第一学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部编版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在呈现语文要素时,采用的是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让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主题、不同课文中有梯度地出现。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了“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教学目标。部编版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把这一教学目标分解成“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三个层次的语文要素,由易及难地分布在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第六单元和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通过螺旋递进的方式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又如:“复述课文”这一语文要素的呈现,教材的编排方式也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小蝌蚪找妈妈》中,借助5幅图片引导学生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体现了与一年级“借助图画阅读”的有效衔接;《曹冲称象》要求先读课文第4自然段,接着给句子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实现由“借助图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向“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大禹治水》和《风娃娃》这两篇课文,更是体现了复述从“提示关键句子”到“提示关键词语”的难度提升。
四、注重融合,滚动推进
在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识字写字、朗读训练、阅读体悟、表达交流和语言积累等相对应的语文元素虽然是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呈现在不同的单元主题里,但各语文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各自为阵地存在,而是既有所侧重,又有机融合地并存在每一篇课文中。教师应该关注不同语文要素在同一篇课文里的有机融合,关注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主题的巩固和延伸,滚动推进语文要素的落实。例如,“借助提示、复述课文”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中却没有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讲故事、复述课文,而是再次提出“学习默读”的要求。教师在巩固默读方法的同时,不仅应巩固以往掌握的语文要素,更应该关注本单元即将落实的语文要素。如默读第1~6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出三个问题:“小熊和小松鼠分别住在哪里?小熊写了什么祝福语?小松鼠又写了什么祝福语?”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进行默读,可以巩固对一年级下册中“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这一语文要素的掌握。又如默读7~11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谁先提出和好的请求呢?这样默读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复述课文做好铺垫,也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