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欣赏语文名师的课堂,或是外出到城市听课,我总有一种强烈的感触,不由自主地被课堂中学生说的精彩深深震撼了。他们敢说、会说、乐说,是他们成就了课堂的精彩。每当此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学生,虽是同龄人,但是在说上真是相差万里,提高农村学生说的自信力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学生说的现状
不敢说。农村学生骨子里缺少一股自信力,羞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太乐意在课堂上发表见解,害怕说错引来嘲笑。长此以往,胆量越来越小,尤其是进入初中后,班里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
“不会说”是导致学生不敢说的根本原因。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考试的制约,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读和写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说的培养。看看农村的语文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读课文,一旦遇到需要自己整合语言来分析概括时,绝大部分学生就变得哑口无言。
口头为“语”,书面为“言”。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单是会读会写,还应该教会他们听说的技巧。毕竟在生活中,学生用的最多的是口头表达。发现农村学生“说的”软肋后,我开始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最终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说的方法
学生说能(说的能力简称)提高的关键在课堂。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说能的训练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日积跬步,最终到达会说的彼岸。具体做法如下:
1. 听说并举
听和说犹如手心和手背,缺少一面就不是完整的手。学生说能的提高必须打好倾听的
根基。第一阶段我重在听说齐抓,让学生在听中说,在说中听。
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所以为了先攻克学生不敢说的畏惧心理。我从故事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听和说的技能。等级一:听故事,讲故事。刚开始由老师讲故事,学生倾听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和语文的联系要密切。成语故事、名人故事、文化故事等是首选。等级二:听故事,说心得。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说出自己的听后感。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听的专注,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感官,让学生的思维细胞瞬间活跃,构思出说什么及如何说。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说欲和说能明显提高。于是,说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学生。这将进入第三等级。学生在第三关中将享受讲的乐趣。哪些学生先讲,这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小组推荐来决定,范围会逐渐扩大,最终实现人人讲的目标。这样的训练,我主要放在每天的晨读课来进行。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晨读的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说能的提高。
2. 立足课堂,设计说境,让说常态化
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技法——“寓读于说,生动热烈”。所谓“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细节品析、内容组合、想象补充——它以课文品读为目标,以深入理解为目的,在课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在余老师的启发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课堂设计中多了说的板块,丰富了说的情境。学生的说能在润物无声中爆发了。
作家简介和写作背景以说的形式来呈现。知人论世。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前先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如何与作者对话,进而了解他写作的目的呢?关于作者和背景介绍,平日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一段话,指名学生读或齐读,然后一闪而过。这样的存在,对于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种说境让学生来花样介绍。比如:“好书推荐”——学生要对作品的出处进行一番研究后写出一段文字来口头述说。它一般包括:书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作品的艺术价值等。“穿越时空,走近作者”——这个情境主要针对古代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穿越的新鲜感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的悲欢。如此设计,学生必须进行课前的调查研究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整理和表达。这样说和写就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构建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名师们的课堂总是完美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名师巧妙的创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话匣子如同泉水汩汩冒出。那么我在设计时也是以板块的形式来创设对话的环境。
板块一: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在自主读书后,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那么鉴定的有效形式就是能够概述。概说课文一来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二来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概说课文的角度有很多,如概说课文大意、人物形象的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说明事物的特点等。学生要能够把自己的读书所感以说的形式来呈现。刚开始会有许多学生不适应,站起来紧张到说不出一个字。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窘境就慢慢淡化了。
板块二:内容研讨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对文章有了总体性的把握,接下来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这时的说要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问的形式来呈现,以议的方式来解决。这时,我会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是以“学生说”为主导。说出读书时的困惑,说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板块三:语言品析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普通老师的阅读教学好像更多关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宏观。但是名师们的课堂不仅仅注重宏观,而且注重细节,在语言品析方面更是匠心独具,做到了宏观、微观齐头并进。其实这个环节应该精心打磨,为学生说能的提高助力。为此,我尝试了几种方式,比如:美句推荐——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推荐给大家,要说出喜欢的原因。老师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如修辞的角度、句式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等。
板块四:总结拓展环节。这个环节往往被老师“霸占”着,学生沦为被动的“听客”。其实只要巧开发,学生在此处也可以大显“说”能。让学生总结实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抓住课堂这个支点,无疑就会撬动农村学生说的潜能。在培养农村学生说能的道路上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迈开的脚步已经开始慢慢通往成功的大门。相信总有一天,在农村的课堂中也会听到学生们的旁征博引和掷地有声,学生们的说能会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张圩中学(221213)
一、农村学生说的现状
不敢说。农村学生骨子里缺少一股自信力,羞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不太乐意在课堂上发表见解,害怕说错引来嘲笑。长此以往,胆量越来越小,尤其是进入初中后,班里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
“不会说”是导致学生不敢说的根本原因。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考试的制约,老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读和写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说的培养。看看农村的语文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读课文,一旦遇到需要自己整合语言来分析概括时,绝大部分学生就变得哑口无言。
口头为“语”,书面为“言”。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单是会读会写,还应该教会他们听说的技巧。毕竟在生活中,学生用的最多的是口头表达。发现农村学生“说的”软肋后,我开始不断学习,不断摸索,最终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说的方法
学生说能(说的能力简称)提高的关键在课堂。课程标准也强调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说能的训练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日积跬步,最终到达会说的彼岸。具体做法如下:
1. 听说并举
听和说犹如手心和手背,缺少一面就不是完整的手。学生说能的提高必须打好倾听的
根基。第一阶段我重在听说齐抓,让学生在听中说,在说中听。
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所以为了先攻克学生不敢说的畏惧心理。我从故事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听和说的技能。等级一:听故事,讲故事。刚开始由老师讲故事,学生倾听后复述。故事的内容和语文的联系要密切。成语故事、名人故事、文化故事等是首选。等级二:听故事,说心得。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说出自己的听后感。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听的专注,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感官,让学生的思维细胞瞬间活跃,构思出说什么及如何说。进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说欲和说能明显提高。于是,说故事的主角变成了学生。这将进入第三等级。学生在第三关中将享受讲的乐趣。哪些学生先讲,这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小组推荐来决定,范围会逐渐扩大,最终实现人人讲的目标。这样的训练,我主要放在每天的晨读课来进行。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晨读的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说能的提高。
2. 立足课堂,设计说境,让说常态化
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技法——“寓读于说,生动热烈”。所谓“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细节品析、内容组合、想象补充——它以课文品读为目标,以深入理解为目的,在课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在余老师的启发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课堂设计中多了说的板块,丰富了说的情境。学生的说能在润物无声中爆发了。
作家简介和写作背景以说的形式来呈现。知人论世。学生在走进文本之前先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如何与作者对话,进而了解他写作的目的呢?关于作者和背景介绍,平日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一段话,指名学生读或齐读,然后一闪而过。这样的存在,对于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种说境让学生来花样介绍。比如:“好书推荐”——学生要对作品的出处进行一番研究后写出一段文字来口头述说。它一般包括:书的名称、作者、主要内容、作品的艺术价值等。“穿越时空,走近作者”——这个情境主要针对古代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穿越的新鲜感来到作者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的悲欢。如此设计,学生必须进行课前的调查研究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整理和表达。这样说和写就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构建对话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名师们的课堂总是完美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名师巧妙的创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话匣子如同泉水汩汩冒出。那么我在设计时也是以板块的形式来创设对话的环境。
板块一: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在自主读书后,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那么鉴定的有效形式就是能够概述。概说课文一来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二来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概说课文的角度有很多,如概说课文大意、人物形象的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说明事物的特点等。学生要能够把自己的读书所感以说的形式来呈现。刚开始会有许多学生不适应,站起来紧张到说不出一个字。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窘境就慢慢淡化了。
板块二:内容研讨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对文章有了总体性的把握,接下来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这时的说要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问的形式来呈现,以议的方式来解决。这时,我会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是以“学生说”为主导。说出读书时的困惑,说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板块三:语言品析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普通老师的阅读教学好像更多关注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侧重于宏观。但是名师们的课堂不仅仅注重宏观,而且注重细节,在语言品析方面更是匠心独具,做到了宏观、微观齐头并进。其实这个环节应该精心打磨,为学生说能的提高助力。为此,我尝试了几种方式,比如:美句推荐——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推荐给大家,要说出喜欢的原因。老师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如修辞的角度、句式的角度、表现手法的角度等。
板块四:总结拓展环节。这个环节往往被老师“霸占”着,学生沦为被动的“听客”。其实只要巧开发,学生在此处也可以大显“说”能。让学生总结实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抓住课堂这个支点,无疑就会撬动农村学生说的潜能。在培养农村学生说能的道路上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迈开的脚步已经开始慢慢通往成功的大门。相信总有一天,在农村的课堂中也会听到学生们的旁征博引和掷地有声,学生们的说能会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张圩中学(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