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苏教版的低段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两个单独的集中识字单元,对汉字进行归类编排,集中学习,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提高识字的效率,增加识字量,但集中识字也有弱点:与阅读分开,孤立地教生字,就像一碗千千的白米饭,学生往往“就字论字”,很难吃得有滋味,也影响了书面语言的发展。如何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识字上也得到提高呢?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濡染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尤其如此。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却非常好奇,如“最早的汉字是什么样的?”“汉字是怎么发明的?”等。在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文化。
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3》中,由于所教的字都是象形字,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好小船的图画,再出示古文字“舟”,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图和字的相似之处,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再把古文字“竹”、“石”、“泉”、“川”、“燕”板书出来,让学生猜猜可能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把今天所要学的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和古文字后面,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找出图画和古文字、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联系。在寻找的过程中,新学的汉字轻松地记牢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这种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
二、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识字教材中都有精美的插图,这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画辅助学生理解的功能,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字词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的识字过程得以优化。
一年级下册《识字1》是一组与春天有关的词串,编者用一些简单的词语给大家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书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上课伊始,我就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境中:
师: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郊外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看着精美的插图,孩子们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去寻找大自然的变化。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嗅,全身心地去感受)
生:柳树姑娘梳起了长辫子!
生:小鸟在春风中唱起了歌。
生:小草探出了小脑袋!
生:春雨“沙沙沙”地下着!
学生们都成了一个个小小观察家,小朋友把善于发现的眼睛带入了生活中,他们时不时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今天发现了柳枝上的嫩芽。”“我今天看见一串黄色的小花开了。”“我听到春雨打在伞上像是在敲鼓。”
三、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苏教版集中识字的单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词串教学,而词串往往围绕一个中心,用几个并置的意象营造出情境,中间有“留白”,凝练、紧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的词串,基本上都是以人或物的名称构成。课本中的“竹椅”谁坐着,“萤火虫”在哪里,周围的环境怎样,词串都没有说。但是,当我们读了之后,却分明看到了一幅夏夜祖孙乘凉的生动图景,颇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味道。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准词语,然后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我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夜晚、繁星、亮晶晶’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迷人的夜晚,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亮晶晶的,他们还对着我眨眼睛呢,可真美呀!……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借助特有的生活,扩展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能够让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审美体验。
四、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话能力的拓展
写话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是低段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低年级开始写话以后,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今天写什么?”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课文中、生活中到处都有话题。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除了介绍象形字的演变,后半部分有一首小诗歌。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我利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巧妙引导,采用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写出简短有趣的儿童诗。学完课文,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师:小朋友手中都有五颜六色的蜡笔,你想用蜡笔画出什么呢?
生:我想用红蜡笔,画太阳。
生:我想用绿蜡笔,画小草。
生:我想用蓝蜡笔,画天空。
师:要问你们画什么?
生:画我校园好风景!
生:画我南通好家园!
师:小朋友们想得可真好,把这些诗句连在一起,就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你们可真成了小诗人了!
虽然集中识字单元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种功能,深入浅出、科学地加以整合利用,就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一、在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濡染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汉字尤其如此。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对汉字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及汉字的艺术美不甚了解。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却非常好奇,如“最早的汉字是什么样的?”“汉字是怎么发明的?”等。在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文化。
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3》中,由于所教的字都是象形字,教师可先在黑板上画好小船的图画,再出示古文字“舟”,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图和字的相似之处,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可以再把古文字“竹”、“石”、“泉”、“川”、“燕”板书出来,让学生猜猜可能是什么字,并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把今天所要学的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和古文字后面,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找出图画和古文字、古文字和今文字的联系。在寻找的过程中,新学的汉字轻松地记牢了,同时学生也知道了这种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
二、在识字教学中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识字教材中都有精美的插图,这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图画辅助学生理解的功能,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字词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的识字过程得以优化。
一年级下册《识字1》是一组与春天有关的词串,编者用一些简单的词语给大家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书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上课伊始,我就用插图把学生带入春天的情境中:
师:春姑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郊外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看着精美的插图,孩子们仿佛来到春天的田野,去寻找大自然的变化。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嗅,全身心地去感受)
生:柳树姑娘梳起了长辫子!
生:小鸟在春风中唱起了歌。
生:小草探出了小脑袋!
生:春雨“沙沙沙”地下着!
学生们都成了一个个小小观察家,小朋友把善于发现的眼睛带入了生活中,他们时不时跑过来告诉我:“老师,我今天发现了柳枝上的嫩芽。”“我今天看见一串黄色的小花开了。”“我听到春雨打在伞上像是在敲鼓。”
三、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苏教版集中识字的单元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词串教学,而词串往往围绕一个中心,用几个并置的意象营造出情境,中间有“留白”,凝练、紧凑,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如一年级下册《识字6》的词串,基本上都是以人或物的名称构成。课本中的“竹椅”谁坐着,“萤火虫”在哪里,周围的环境怎样,词串都没有说。但是,当我们读了之后,却分明看到了一幅夏夜祖孙乘凉的生动图景,颇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味道。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准词语,然后范读,让学生评价老师为什么读得好,我趁机介绍“读书秘诀”:“老师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放电影。比如当我读到‘夜晚、繁星、亮晶晶’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迷人的夜晚,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亮晶晶的,他们还对着我眨眼睛呢,可真美呀!……老师就是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再带上自己的感情,所以就读得美了!”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借助特有的生活,扩展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空白,使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脑海中明晰起来,能够让人物、事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审美体验。
四、在识字教学中进行写话能力的拓展
写话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是低段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低年级开始写话以后,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今天写什么?”其实,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课文中、生活中到处都有话题。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除了介绍象形字的演变,后半部分有一首小诗歌。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我利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巧妙引导,采用仿写的形式,鼓励学生写出简短有趣的儿童诗。学完课文,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师:小朋友手中都有五颜六色的蜡笔,你想用蜡笔画出什么呢?
生:我想用红蜡笔,画太阳。
生:我想用绿蜡笔,画小草。
生:我想用蓝蜡笔,画天空。
师:要问你们画什么?
生:画我校园好风景!
生:画我南通好家园!
师:小朋友们想得可真好,把这些诗句连在一起,就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你们可真成了小诗人了!
虽然集中识字单元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但是如果我们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种功能,深入浅出、科学地加以整合利用,就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