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所接受的数学知识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的呈现。但是,在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合理的组织,巧妙的引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缩短学生建构思维活动的成果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根据数学知識结构的形成,再现知识获得的形成过程,即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他还需要指引、调理和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呈现而且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有重要意义,因为当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地搜集关于此类知识点的内容,大脑会根据这些知识点不断地加工处理,从而形成解题思路,更容易、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越强,其学习的效率越高,因为数学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和本质,真正意义上做到举一反三。数学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破解数学题目,数学题目中需要大量的运用公式,了解了公式的本质含义,然后进行学习,将学习知识内化,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
2.强化思维逻辑。小学阶段作为最基础的数学学习阶段,其知识水平往往留于表面,但是要让他们形成数学思维,在以后的数学应用中避免知识脱轨的情况发生,那么在此思维逐渐形成的初级阶段,就需要学生树立学习数学思维的目标,强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一两道题,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的策略
1.注重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具有好动、集中力差、纪律差等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趣味性为出发点,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快乐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导入趣味环节,激活学生们的学习思维,避免学生思维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比如,在学习数学的知识点过程中,在关于乘法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有趣的小故事,两个小白兔有很多萝卜,但是一个一个地数很麻烦。
2.注重活动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这就要求学生们学会对抽象概念进行转化,而活动设计能让学生们共同思考,比如小组研究,大家进行一番探讨和讨论之后,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更能突破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举例而言,教师在教授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可以先设计一个探究问题,如怎样计算足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分组去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主动性。
3.制定层次性的教学计划,适当运用情景教学。小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其学习能力相比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较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计划有一定的出入,且学生之间的差距性大,有的学生只需要看一下知识点就能记住,但有些学生还要不断地思考,翻阅书籍,难以理解知识点,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有层次性,并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相似度进行分组和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地、一步步地制定问题难度。其问题的设置也需要精心准备,因为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题做起,书本中也安排了一定量的简单题;数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多从课外书入手,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时,要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因为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说,此类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什么是正方体,什么是长方体,讲解黑板擦和手机的形状,它们之间的边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化被动为主动,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和突破口。
4.充分利用教学工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学工具在实践数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教学出发点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那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尽可能将难懂的知识点简化,训练学生的梳理和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不会的问题,避免问题堆积。比如,在教学《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圆形物品来进行讲解,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点由抽象复杂向简单明了转化,促使数学知识点更为形象具体,并且通过寻找图形与数字间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专业理论性和能力强的教师,懂得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固步自封,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教师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问题中灵活运用知识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数学时,应以训练数学思维能力为主,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不仅要提升学习效率,还要拓展散发学生的思维,为未来学习逻辑强、推理论证的数学奠定基础,并和初高中的数学思维进行接轨。
参考文献:
[1]王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9.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68.
[3]范丽丽.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81.
[4]黄磊.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5):177+179.
[5]余增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17-11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数学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根据数学知識结构的形成,再现知识获得的形成过程,即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他还需要指引、调理和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思维过程的呈现而且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效率。数学思维能力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有重要意义,因为当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断地搜集关于此类知识点的内容,大脑会根据这些知识点不断地加工处理,从而形成解题思路,更容易、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越强,其学习的效率越高,因为数学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点的核心和本质,真正意义上做到举一反三。数学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破解数学题目,数学题目中需要大量的运用公式,了解了公式的本质含义,然后进行学习,将学习知识内化,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灵活运用。
2.强化思维逻辑。小学阶段作为最基础的数学学习阶段,其知识水平往往留于表面,但是要让他们形成数学思维,在以后的数学应用中避免知识脱轨的情况发生,那么在此思维逐渐形成的初级阶段,就需要学生树立学习数学思维的目标,强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这一两道题,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的策略
1.注重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具有好动、集中力差、纪律差等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趣味性为出发点,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快乐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导入趣味环节,激活学生们的学习思维,避免学生思维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状况。比如,在学习数学的知识点过程中,在关于乘法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有趣的小故事,两个小白兔有很多萝卜,但是一个一个地数很麻烦。
2.注重活动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理解抽象概念的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这就要求学生们学会对抽象概念进行转化,而活动设计能让学生们共同思考,比如小组研究,大家进行一番探讨和讨论之后,可以互相学习,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更能突破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举例而言,教师在教授如何计算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可以先设计一个探究问题,如怎样计算足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分组去探究,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主动性。
3.制定层次性的教学计划,适当运用情景教学。小学生受到年龄的影响,其学习能力相比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较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计划有一定的出入,且学生之间的差距性大,有的学生只需要看一下知识点就能记住,但有些学生还要不断地思考,翻阅书籍,难以理解知识点,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有层次性,并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相似度进行分组和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地、一步步地制定问题难度。其问题的设置也需要精心准备,因为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题做起,书本中也安排了一定量的简单题;数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多从课外书入手,不断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时,要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因为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说,此类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什么是正方体,什么是长方体,讲解黑板擦和手机的形状,它们之间的边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化被动为主动,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和突破口。
4.充分利用教学工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学工具在实践数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教学出发点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那么就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尽可能将难懂的知识点简化,训练学生的梳理和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不会的问题,避免问题堆积。比如,在教学《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圆形物品来进行讲解,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点由抽象复杂向简单明了转化,促使数学知识点更为形象具体,并且通过寻找图形与数字间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专业理论性和能力强的教师,懂得如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固步自封,作为教育教学之本,教师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问题中灵活运用知识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数学时,应以训练数学思维能力为主,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不仅要提升学习效率,还要拓展散发学生的思维,为未来学习逻辑强、推理论证的数学奠定基础,并和初高中的数学思维进行接轨。
参考文献:
[1]王进.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9.
[2]陈发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168.
[3]范丽丽.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81.
[4]黄磊.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5):177+179.
[5]余增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