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行的部编版教材中选用大量的童话作品,低段一、二年级选用了29篇,占选文总数的34.1%。童话类课文其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故事情节神奇有趣,深受学生喜爱,这也是学生习得言语的重要学习材料。而纵观日常的童话教学课堂,教师往往着力于创设情境,进行热闹的角色表演,让学生戴上头饰,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表演,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流于形式,缺少语言能力提升的学习,即言语实践过程的缺失。那么,在童话课文教学中,言语实践如何真实发生,落地有声呢?以低年级的几节公开课为例,谈一谈观课后的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童话类课文;语言能力;言语实践;真实发生
言语实践,就是通过课堂中听、说、读、写的活动对言语进行解码、输入、编码和输出的过程。因此,言语实践中的活动应该贯穿整个童话教学,每一板块间呈现出言语能力螺旋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一、在朗读中进行言语实践
1.关注句子中词语的表达,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
字词是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而童话故事中会有一些关键的词句贯穿于整个情节,对于复述故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能够在朗读中感知这个词语,对于后面讲述故事也就简单多了。例如,在《青蛙卖泥塘》一课中,青蛙为了卖出泥塘,在泥塘的边上还竖了一块牌子,还不行,还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吆喝”一词在下文中又重复出现了几次,这是学生第一次见到的生词,必须突破。教师聚焦“吆喝”一词开展以下教学活动:(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吆喝”的字音,纠音,观察两个字的偏旁,都与“口”有关系,猜想意思。(2)指名朗读“吆喝”句子,吆喝时说的话就是吆喝声,指名评价朗读,理解“吆喝”就是大聲地叫卖的意思。(3)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追问:“生活中你听到过吆喝声吗?”学生自然联想到卖早餐、卖蔬菜、收破烂等生活场景中的吆喝声。(4)返回句子中的吆喝声,齐读,学生朗读时自然会进入生活情境体验,从而也感知到青蛙此时迫不及待,想要卖出泥塘。由“吆喝”到“吆喝声”,由一词到一句,由句到段推及整篇的概括。朗读从课文指读到生活体验,由生活体验返回课文朗读,回环往复,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2.关注提示语及标点,进行入情入境角色表演
童话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几个来回的对话,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好对话?在语言文字中,语句的停顿、节奏、语气、情感都离不开标点符号,字词、句段、篇可以表情达意,而小小的标点除了起到停顿、调整节奏的作用,也可以用于表情达意!而提示语更不用多加阐述,它就是提示当事人说话时神情、语气、动作、情感等,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说比较单一,需要借助提示语表现丰富的情感。比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教师就课后的朗读练习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关注对话前或对话后的小提示和标点提醒。(2)读好祈使句的语气。(3)学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目标要求指向非常明确,教学中,老师就狗熊先生第一次发布通知进行以下教学活动:(1)老师和指定的学生分别表演朗读狗熊先生的通知语言。(2)请学生评价老师与该名学生的朗读:你更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在对比中学生评价出朗读要求:喜欢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读人物语言时注意到了提示语和后面表示命令语气的标点符号。提示语中有动作和表情,老师都注意到了,狗熊说话时伸了伸舌头,做了鬼脸,老师朗读时也这样做了。
学生明确要求后练习朗读,并展示,体会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这样的角色朗读教学是将大目标的达成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来达成,而关注提示语及标点就是其中一个小目标达成的关键。
3.借助音频介绍,填补情感的共鸣
例如,《棉花姑娘》的第一自然段中:“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里的蚜虫学生几乎不了解。老师通过音频介绍蚜虫是害虫,破坏性非常强,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对蚜虫有了憎恨之感。回到文中再读句子,学生读到“可恶”便会联想到蚜虫如何啃噬棉花姑娘的叶片,于是不由自主地加强了语气重读,而后半句棉花姑娘渴望有医生给她治病的心情,学生也感同身受。学生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也像棉花姑娘一样,期待有医生快点出现!此时,学生与棉花姑娘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朗读时置身于人物的心情进行角色互换。
二、在板块教学中扎实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要教学生应该怎么说,这也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内在结构、内在密码,并加以运用。
1.能够精准捕捉语用点
精准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这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同样,精妙的语用挖掘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怎样的语用点训练才称之为精妙呢?我个人认为最少应该满足以下四点:首先,它应该是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有挖掘的价值,不重复训练已经在之前文本中出现过的语言表现形式;其次,它应该有一定的思维深度,需要学生品读出言外之意;再次,符合年段目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后,生活中确实能用到的言语表达。
如《青蛙卖泥塘》一课中,教师挖掘的语用点为其他动物对泥塘的评价及委婉的建议,尤其是建议的委婉表达,教师扣住“不过”一词就老牛的语言学习进行以下教学活动:老牛语言:这个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滚倒挺舒服, 不过 ,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1)指名学生读老牛的话,并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老牛不买泥塘理由。(2)引导学生发现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学生发现前后表达刚好相反,教师追问:前后半句,哪句更重要?学生回应后半句,教师继续追问:那可不可以只说后面呢? 学生交流,在对比朗读后,学生发现:前半句是老牛夸奖泥塘的语言,后面是老牛对泥塘提出婉转礼貌性的建议,加上“不过”,这样表达更显得老牛诚恳委婉。
关键词:童话类课文;语言能力;言语实践;真实发生
言语实践,就是通过课堂中听、说、读、写的活动对言语进行解码、输入、编码和输出的过程。因此,言语实践中的活动应该贯穿整个童话教学,每一板块间呈现出言语能力螺旋上升的趋势,最终达到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一、在朗读中进行言语实践
1.关注句子中词语的表达,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
字词是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而童话故事中会有一些关键的词句贯穿于整个情节,对于复述故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果能够在朗读中感知这个词语,对于后面讲述故事也就简单多了。例如,在《青蛙卖泥塘》一课中,青蛙为了卖出泥塘,在泥塘的边上还竖了一块牌子,还不行,还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吆喝”一词在下文中又重复出现了几次,这是学生第一次见到的生词,必须突破。教师聚焦“吆喝”一词开展以下教学活动:(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吆喝”的字音,纠音,观察两个字的偏旁,都与“口”有关系,猜想意思。(2)指名朗读“吆喝”句子,吆喝时说的话就是吆喝声,指名评价朗读,理解“吆喝”就是大聲地叫卖的意思。(3)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追问:“生活中你听到过吆喝声吗?”学生自然联想到卖早餐、卖蔬菜、收破烂等生活场景中的吆喝声。(4)返回句子中的吆喝声,齐读,学生朗读时自然会进入生活情境体验,从而也感知到青蛙此时迫不及待,想要卖出泥塘。由“吆喝”到“吆喝声”,由一词到一句,由句到段推及整篇的概括。朗读从课文指读到生活体验,由生活体验返回课文朗读,回环往复,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2.关注提示语及标点,进行入情入境角色表演
童话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几个来回的对话,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好对话?在语言文字中,语句的停顿、节奏、语气、情感都离不开标点符号,字词、句段、篇可以表情达意,而小小的标点除了起到停顿、调整节奏的作用,也可以用于表情达意!而提示语更不用多加阐述,它就是提示当事人说话时神情、语气、动作、情感等,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说比较单一,需要借助提示语表现丰富的情感。比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教师就课后的朗读练习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关注对话前或对话后的小提示和标点提醒。(2)读好祈使句的语气。(3)学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目标要求指向非常明确,教学中,老师就狗熊先生第一次发布通知进行以下教学活动:(1)老师和指定的学生分别表演朗读狗熊先生的通知语言。(2)请学生评价老师与该名学生的朗读:你更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在对比中学生评价出朗读要求:喜欢老师的朗读,因为老师读人物语言时注意到了提示语和后面表示命令语气的标点符号。提示语中有动作和表情,老师都注意到了,狗熊说话时伸了伸舌头,做了鬼脸,老师朗读时也这样做了。
学生明确要求后练习朗读,并展示,体会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这样的角色朗读教学是将大目标的达成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目标来达成,而关注提示语及标点就是其中一个小目标达成的关键。
3.借助音频介绍,填补情感的共鸣
例如,《棉花姑娘》的第一自然段中:“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这里的蚜虫学生几乎不了解。老师通过音频介绍蚜虫是害虫,破坏性非常强,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对蚜虫有了憎恨之感。回到文中再读句子,学生读到“可恶”便会联想到蚜虫如何啃噬棉花姑娘的叶片,于是不由自主地加强了语气重读,而后半句棉花姑娘渴望有医生给她治病的心情,学生也感同身受。学生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也像棉花姑娘一样,期待有医生快点出现!此时,学生与棉花姑娘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朗读时置身于人物的心情进行角色互换。
二、在板块教学中扎实言语实践
语文课程不是要教学生应该说什么,而是要教学生应该怎么说,这也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内在结构、内在密码,并加以运用。
1.能够精准捕捉语用点
精准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这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同样,精妙的语用挖掘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怎样的语用点训练才称之为精妙呢?我个人认为最少应该满足以下四点:首先,它应该是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有挖掘的价值,不重复训练已经在之前文本中出现过的语言表现形式;其次,它应该有一定的思维深度,需要学生品读出言外之意;再次,符合年段目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后,生活中确实能用到的言语表达。
如《青蛙卖泥塘》一课中,教师挖掘的语用点为其他动物对泥塘的评价及委婉的建议,尤其是建议的委婉表达,教师扣住“不过”一词就老牛的语言学习进行以下教学活动:老牛语言:这个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滚倒挺舒服, 不过 ,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1)指名学生读老牛的话,并请其他学生说一说老牛不买泥塘理由。(2)引导学生发现句子前后表达的意思。学生发现前后表达刚好相反,教师追问:前后半句,哪句更重要?学生回应后半句,教师继续追问:那可不可以只说后面呢? 学生交流,在对比朗读后,学生发现:前半句是老牛夸奖泥塘的语言,后面是老牛对泥塘提出婉转礼貌性的建议,加上“不过”,这样表达更显得老牛诚恳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