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唯一目的,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活动的始终。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人文精神还始于朦胧阶段,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启蒙教育,奠定其人文素养,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培育其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真善美的心灵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我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去做,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首先,应关注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质,如毛泽东《七律长征》所展示出来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滩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埋葬自己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了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由此可见,嘎羧的忠诚、博大的胸怀仍在。《金色的脚印》激发了学生关爱动物,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这些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其次,积累丰富人文知识语言。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积累朱自清《匆匆》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每次想起,进取心再现于胸。
二、参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体验人文精神
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我精心设计每次活动,这对学生视野的拓宽、积极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情感的涤荡、品格的完善都有着莫大的作用。以六年级第二组活动——《民风民俗大展现》的教学为例:
第一,我把学生分成本地方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和网上搜查小组,本地方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收集整理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要制定出切实可行收集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二,建议风俗习惯收集小组将以收集整理出来的风俗习惯为内容制作成手抄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制作“吴川乡村风情”录像片。网上搜查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制作电子演示文稿。
第三,我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用来交流,谈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文化和艺术,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如此的多姿多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乐于作文教学中展示,深化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
一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二是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建造理想人格。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尽管是小学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关爱生命,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首先,应关注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质,如毛泽东《七律长征》所展示出来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嘎羧它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重披象鞍,到江滩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埋葬自己战友们的“百象冢”旁挖了一个坑,庄重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由此可见,嘎羧的忠诚、博大的胸怀仍在。《金色的脚印》激发了学生关爱动物,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这些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其次,积累丰富人文知识语言。语言中有人文底蕴,精彩的语言人文底蕴更为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让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积累朱自清《匆匆》的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每次想起,进取心再现于胸。
二、参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体验人文精神
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我精心设计每次活动,这对学生视野的拓宽、积极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情感的涤荡、品格的完善都有着莫大的作用。以六年级第二组活动——《民风民俗大展现》的教学为例:
第一,我把学生分成本地方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和网上搜查小组,本地方民风民俗收集整理小组收集整理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要制定出切实可行收集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二,建议风俗习惯收集小组将以收集整理出来的风俗习惯为内容制作成手抄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制作“吴川乡村风情”录像片。网上搜查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制作电子演示文稿。
第三,我安排了课外活动时间用来交流,谈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文化和艺术,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如此的多姿多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乐于作文教学中展示,深化人文精神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精神活动,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
一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讓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色彩。
二是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建造理想人格。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总之,在呼唤人文精神的时代,尽管是小学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文关怀,关爱生命,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