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生”是个班级中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心理情绪波动大,学习习惯不良、家庭教育欠缺,其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班级管理,阻滞着学校教育发展。为做好“留守生”教育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成效,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我积极开展“五常一及时”(即安全常叮嘱、生活常过问、休闲常谈心、学习常辅导、好事常夸奖、困难及时帮)关爱“留守生”教育活动,让“留守生”沐浴着爱的阳光,和其他学生一道共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一、安全常叮嘱,让平安相伴
安全关系着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往往“留守生”多是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为提高“留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留守生”的父母放心、省心,我始终坚持做好“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排查整改相结合”的“四结合”安全教育工作,一是关注“留守生”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加强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宣传栏等,重点开展“七防”即“防交通事故、防人身侵害、防自然灾害、防引发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中毒”教育,增强“留守生”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意识,使“留守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做到“三勤”:即“口勤”,安全问题要天天讲、时时讲。“腿勤”,只要是关系到安全的问题,事无巨细,一定认真细致了解,并及时解决。“眼勤”,要时刻关注班级安全动向,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三是给每位“留守生”印发有关安全防范小知识,组织他们编辑手抄报、出版黑板报、参加安全防范训练活动。这样,坚持适时、适地、适机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从班会到班级日常管理,渗透安全教育,切实让“留守生”把“安全”入心入脑。
二、生活常过问,让幸福守护
“留守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有的感到孤独无助,有的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不少“留守生”失落焦虑、忧郁自卑、消极烦恼,显然,这样的情感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为给“留守生”弥补这个方面的断层与真空,我始终坚持做到平时多嘘寒问暖、“温馨电话”多提醒、抽空多家访等,重点对“留守生”生活细节上予以照顾,让“留守生”找回亲情,备感关爱与温暖,进而孕育出正能量。同时,我注重加强与托管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建立“社会、学校、家长、托管监护人”互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用关爱和亲情为“留守生”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生”真切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休闲常谈心,让健康随行
“留守生”因“心理缺疏”而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冷漠,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进取心不强、自控力差等特点,为消除“留守生”的不良情感体验,引导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经常组织“留守生”进行谈心活动,做到“两个一、六常谈、三必谈”。“两个一”,即每星期与“留守生”谈心一次;每半学期召开一次“留守生”座谈会。“六常谈”,即学习较差的常谈、有性格缺陷的常谈、有心理障碍的常谈、行为偏极的常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常谈、安全隐患较严重的常谈。“三必谈”,即学习成绩滑坡时必谈、学生思想波动大时必谈、品德行为偏差时必谈。通过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既全面了解“留守生”的思想状况,又能化解心理缺疏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从而使“留守生”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投入学习之中。
四、学习常辅导,让成功启航
“留守生”的托管监护,是祖辈的多是过分溺爱、是亲友的大多疏于管教,以致“留守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学习成绩大多偏下,对此,在“留守生”的学习管理上首先是从学习方面对其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加强监控,因人而异地开展学习上的查漏补缺活动和新知识预习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四给”策略,即私下(课前)给(可接受)任务、公开(课中)给(发言)机会、适时(课前、中、后)给辅导、恰当给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树立学习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成绩优异的非留守生与学困“留守生”组合,采用帮扶策略,使合作小组在辅导与被辅导中达到共同的提高。第三是科学安排一定的时间为“留守生”“开小灶”,使“留守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帮助孩子找回求知的快乐。兴趣和信心是最能启动动力的催化剂,有了启动学习的动力,我班“留守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在他们之中一种自觉学、虚心学、用心学的风气正悄然形成。
五、好事常夸奖,让信心飞扬
“留守生”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在班上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这些平时缺乏关爱的“留守生”,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因此更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能力。表扬是最好的老师。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发现,没有受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仅能发挥20%~30%,如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发挥到80%~90%。所以,要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生”。在教育中留心观察,尽力捕捉“留守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中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使他们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自信、自立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通过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有效让“留守生”的学习潜能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六、困难及时帮,让快乐永恒
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来说经济比较贫困。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留守生”,我从生活上、学习上、心理需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着手,动员同学们捐款捐物,给予重点资助。当他们患病时,认真协助托管监护人悉心照料;对“留守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开心、家长放心;要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切实让“留守生”抛开困难带来的烦恼,从而快乐地学习、生活。
总之,加强“留守生”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小事做起,把爱播撒在“留守生”的心田,在“留守生”教育管理上堅持“五常一及时”,“留守生”成长的天空,一定与其他学生一样,同样灿烂,同样精彩。
一、安全常叮嘱,让平安相伴
安全关系着人的生命与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往往“留守生”多是隔代监护或他人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为提高“留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留守生”的父母放心、省心,我始终坚持做好“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与教学常规管理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排查整改相结合”的“四结合”安全教育工作,一是关注“留守生”有关安全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加强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班级宣传栏等,重点开展“七防”即“防交通事故、防人身侵害、防自然灾害、防引发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中毒”教育,增强“留守生”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意识,使“留守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做到“三勤”:即“口勤”,安全问题要天天讲、时时讲。“腿勤”,只要是关系到安全的问题,事无巨细,一定认真细致了解,并及时解决。“眼勤”,要时刻关注班级安全动向,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三是给每位“留守生”印发有关安全防范小知识,组织他们编辑手抄报、出版黑板报、参加安全防范训练活动。这样,坚持适时、适地、适机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从班会到班级日常管理,渗透安全教育,切实让“留守生”把“安全”入心入脑。
二、生活常过问,让幸福守护
“留守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有的感到孤独无助,有的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因此,不少“留守生”失落焦虑、忧郁自卑、消极烦恼,显然,这样的情感体验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为给“留守生”弥补这个方面的断层与真空,我始终坚持做到平时多嘘寒问暖、“温馨电话”多提醒、抽空多家访等,重点对“留守生”生活细节上予以照顾,让“留守生”找回亲情,备感关爱与温暖,进而孕育出正能量。同时,我注重加强与托管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的配合,建立“社会、学校、家长、托管监护人”互动的教育管理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用关爱和亲情为“留守生”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生”真切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休闲常谈心,让健康随行
“留守生”因“心理缺疏”而普遍存在性格孤僻冷漠,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热情、进取心不强、自控力差等特点,为消除“留守生”的不良情感体验,引导其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经常组织“留守生”进行谈心活动,做到“两个一、六常谈、三必谈”。“两个一”,即每星期与“留守生”谈心一次;每半学期召开一次“留守生”座谈会。“六常谈”,即学习较差的常谈、有性格缺陷的常谈、有心理障碍的常谈、行为偏极的常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常谈、安全隐患较严重的常谈。“三必谈”,即学习成绩滑坡时必谈、学生思想波动大时必谈、品德行为偏差时必谈。通过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既全面了解“留守生”的思想状况,又能化解心理缺疏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从而使“留守生”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投入学习之中。
四、学习常辅导,让成功启航
“留守生”的托管监护,是祖辈的多是过分溺爱、是亲友的大多疏于管教,以致“留守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甚至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学习成绩大多偏下,对此,在“留守生”的学习管理上首先是从学习方面对其逐一进行分类、分组,加强监控,因人而异地开展学习上的查漏补缺活动和新知识预习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四给”策略,即私下(课前)给(可接受)任务、公开(课中)给(发言)机会、适时(课前、中、后)给辅导、恰当给鼓励,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树立学习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成绩优异的非留守生与学困“留守生”组合,采用帮扶策略,使合作小组在辅导与被辅导中达到共同的提高。第三是科学安排一定的时间为“留守生”“开小灶”,使“留守生”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帮助孩子找回求知的快乐。兴趣和信心是最能启动动力的催化剂,有了启动学习的动力,我班“留守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在他们之中一种自觉学、虚心学、用心学的风气正悄然形成。
五、好事常夸奖,让信心飞扬
“留守生”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在班上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这些平时缺乏关爱的“留守生”,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因此更应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能力。表扬是最好的老师。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发现,没有受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仅能发挥20%~30%,如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发挥到80%~90%。所以,要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生”。在教育中留心观察,尽力捕捉“留守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中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使他们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自信、自立能力不断提高。这样,通过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有效让“留守生”的学习潜能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六、困难及时帮,让快乐永恒
留守儿童的家庭一般来说经济比较贫困。对一些特殊困难的“留守生”,我从生活上、学习上、心理需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着手,动员同学们捐款捐物,给予重点资助。当他们患病时,认真协助托管监护人悉心照料;对“留守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开心、家长放心;要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切实让“留守生”抛开困难带来的烦恼,从而快乐地学习、生活。
总之,加强“留守生”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作为班主任必须从小事做起,把爱播撒在“留守生”的心田,在“留守生”教育管理上堅持“五常一及时”,“留守生”成长的天空,一定与其他学生一样,同样灿烂,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