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吹牛”的本领,小孩子并不亚于大人。别看他们轻飘飘吹出来的“牛皮”,说不定比天还要大! 对于这些“牛皮”,有人认为是在说谎,必须要扼制在萌芽状态。有人则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童趣,无需理会。更多的人认为应当顺其自然.,但心里却又没有底,不知是否需要去干预。那么,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对待孩子“吹牛”呢?
其实,孩子“吹牛”也是在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所以,要想对孩子的“牛皮”加以正确应对,就要扒开“牛皮”,看个清楚了!
吹牛=心态健康
为什么孩子喜欢自我炫耀呢?这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他做得更好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事实上,你很难要求四岁左右的孩子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言语得体,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话语才不会伤害到别人,也感觉不到别人受到了伤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普遍的做法是,时不时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有多棒,有多出色,父母们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学家认为,对于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的时候,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也许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只是画完了一幅画,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可他却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画得多有意思呀”,或者说“那些老师都喜欢我。”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擅长这个,但不擅长那个。”他只能想到“我做得很好“。直到上了小学,孩子们才会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显得有些过度自我关注,也可能导致极端化。
如果吹牛是为了表达快乐,你就和他分享吧,如果吹牛是为了证明他比其他人做得好,你就要引导他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吹牛=认识不清
由于孩子对事物的客观性缺乏认识,知识少,经验少。在不能表述所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出现失真的现象。
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述交通安全知识,棒棒突然大声说:“汽车轧在人身上也没关系,在1个月前,我爸爸就被一辆汽车从身上轧过去,轧得像纸片一样薄。当那辆汽车开走以后,我爸爸就又从地上爬起来走路了。”
棒棒的话让老师感到很好笑,于是故意问他是不是真的。棒棒一脸认真地说:“当然,我爸爸是警察,所以他就有这么大的本事了!”
原来,棒棒很喜欢看动画片。他所说的人被轧扁后又爬起来走路,只是动画片里的一个情节。
棒棒的“吹牛“是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准确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区别。对他而言,只要看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另外,孩子的想像力很丰富,所以,当老师讲到交通安全知识时,棒棒便将自己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场景“嫁接”到现实中。
吹牛=想象当现实
小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较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他们往往把自己向往的、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说出来,由此而形成吹牛。
“我们家有三辆小轿车,我爸爸的是奔驰轿车,我妈妈的是宝马轿车,我舅舅的是奥迪轿车,他们经常在校门口同时来接我。”陈立回乡下老家时,眉飞色舞地对邻居小孩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真的,太棒了!你经常坐谁的轿车?”邻居孩子不由得神往。
“当然是爸爸的,他的轿车又长又宽又豪华,开起来很威风。”陈立更起劲了。
“那你这次回来坐谁的轿车?”邻居孩子追问。
“这次回来没有坐轿车,因为乡下没有公路,不好开车,都停在我们家的车库里了。”邻居的小孩听了显得有些遗憾。
当爸爸意外听到儿子陈立与邻居小孩的对话,他不由惊讶,对爱人嘀咕了一句:“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有三辆小轿车”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爸爸想,儿子讲这句话时,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辆小轿车该多好呀!如果有了三辆小轿车,当爸爸忙时,妈妈可以接我,妈妈忙时,舅舅可以来接我,我始终会有小轿车来接送。”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辆小轿车”的语言表达形式。
小孩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被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儿童心理的一个特征。所以说把想象当成现实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之一,即使这样,家长也有必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但直接指出会使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最好是找个时机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
吹牛=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人的一种需要,小孩子对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为了表现自己,引起成人和同伴的注意,使自己显得很了不起,就进行吹牛。
下课了,小朋友们谈论起家里饲养的宠物,一个个都在夸耀自己家里的宠物,如何如何可爱和有趣。这时,一直没有作声的辉辉突然大声说:“我们家养了一头小老虎,是我和爸爸从大森林里捉回来的!”辉辉的话让小朋友们全都愣住了,大家都来打听他家里的小老虎,有的小朋友还开始跟辉辉套近乎,因为他们想让辉辉带他们去看看小老虎。很快,辉辉就成了班里最受人羡慕的人。
其实,辉辉家什么宠物也没有养。
孩子一般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为了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胜,孩子们往往会搬出全部“家底”。如果还不能达到目的,一些孩子就会通过夸大其辞、编造离奇的情节来出奇制胜,这就表现为“吹牛”。
这样的吹牛实质就是说谎,首先应当教育孩子实事求是,告诉孩子说谎的害处,比如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为圆谎将会付出很大代价等,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比赛机会,让孩子在比赛中获胜,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进而取得同伴的认同,当然,这样的比赛最好要选择自己孩子所擅长的。如果是在幼儿园里进行比赛,老师则要兼顾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让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争第一。同时,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教
育,让孩子坦然接受失败和挫折。
吹牛=表扬不当
表扬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和雨露,不可或缺。一个喜欢在同伴面前自夸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不能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所以,他们只好通过自我吹嘘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过多、过分的表扬也是有害无益的,它让孩子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和评判自己,这同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夸。
“大家都喜欢听我弹钢琴,我弹得和钢琴家一样好呢!”
“我的画在幼儿园里是最棒的,没有人比我更好了!”
“我是我们班最漂亮的美女!”
“我长大一定会当上世界冠军的!”
…………
如果谁在中三班听到这些话,那肯定是荔荔说的。她可是班里最有名的牛皮大王,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老师也实在想不通,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样爱吹牛呢?在进行家访之后才发现,荔荔妈总喜欢人前人后地夸奖荔荔,几乎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恰当,无需刻意夸大,也不要替孩子谦虚,恰如其分就好。
表扬和鼓励不能过多过滥,那样只会让表扬流于形式。但表扬也不能过于吝啬,那样容易让孩子患上“表扬饥渴症”。该表扬就表扬,不该表扬就不表扬,以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当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评判自己时,家长要适当进行引导。让孩子明白,有些事需要通过努力才完成到,而他们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从而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
其实,孩子“吹牛”也是在表达内心的一些想法,所以,要想对孩子的“牛皮”加以正确应对,就要扒开“牛皮”,看个清楚了!
吹牛=心态健康
为什么孩子喜欢自我炫耀呢?这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他做得更好了。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事实上,你很难要求四岁左右的孩子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言语得体,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话语才不会伤害到别人,也感觉不到别人受到了伤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普遍的做法是,时不时地告诉自己的孩子他有多棒,有多出色,父母们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学家认为,对于四岁左右的孩子来说,自我夸耀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健康心态的表现。在一个充满爱的安全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就自然而然地总是自我肯定。当三、四岁的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让别人了解他所做出的成就的时候,他会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心满意足,也许他值得夸耀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只是画完了一幅画,或者出去玩的时候排在了队伍的第一个,可他却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我画得多有意思呀”,或者说“那些老师都喜欢我。”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擅长这个,但不擅长那个。”他只能想到“我做得很好“。直到上了小学,孩子们才会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弱点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不过,如果孩子显得有些过度自我关注,也可能导致极端化。
如果吹牛是为了表达快乐,你就和他分享吧,如果吹牛是为了证明他比其他人做得好,你就要引导他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吹牛=认识不清
由于孩子对事物的客观性缺乏认识,知识少,经验少。在不能表述所认识事物的时候,就会出现失真的现象。
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讲述交通安全知识,棒棒突然大声说:“汽车轧在人身上也没关系,在1个月前,我爸爸就被一辆汽车从身上轧过去,轧得像纸片一样薄。当那辆汽车开走以后,我爸爸就又从地上爬起来走路了。”
棒棒的话让老师感到很好笑,于是故意问他是不是真的。棒棒一脸认真地说:“当然,我爸爸是警察,所以他就有这么大的本事了!”
原来,棒棒很喜欢看动画片。他所说的人被轧扁后又爬起来走路,只是动画片里的一个情节。
棒棒的“吹牛“是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使他不能准确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区别。对他而言,只要看到的就是真实客观的。另外,孩子的想像力很丰富,所以,当老师讲到交通安全知识时,棒棒便将自己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场景“嫁接”到现实中。
吹牛=想象当现实
小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较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他们往往把自己向往的、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说出来,由此而形成吹牛。
“我们家有三辆小轿车,我爸爸的是奔驰轿车,我妈妈的是宝马轿车,我舅舅的是奥迪轿车,他们经常在校门口同时来接我。”陈立回乡下老家时,眉飞色舞地对邻居小孩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真的,太棒了!你经常坐谁的轿车?”邻居孩子不由得神往。
“当然是爸爸的,他的轿车又长又宽又豪华,开起来很威风。”陈立更起劲了。
“那你这次回来坐谁的轿车?”邻居孩子追问。
“这次回来没有坐轿车,因为乡下没有公路,不好开车,都停在我们家的车库里了。”邻居的小孩听了显得有些遗憾。
当爸爸意外听到儿子陈立与邻居小孩的对话,他不由惊讶,对爱人嘀咕了一句:“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有三辆小轿车”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爸爸想,儿子讲这句话时,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我家能有三辆小轿车该多好呀!如果有了三辆小轿车,当爸爸忙时,妈妈可以接我,妈妈忙时,舅舅可以来接我,我始终会有小轿车来接送。”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了,因此,采取了“有三辆小轿车”的语言表达形式。
小孩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这种现象被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儿童心理的一个特征。所以说把想象当成现实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之一,即使这样,家长也有必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但直接指出会使孩子产生害怕心理,最好是找个时机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谈谈。
吹牛=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人的一种需要,小孩子对这种需要更为迫切。为了表现自己,引起成人和同伴的注意,使自己显得很了不起,就进行吹牛。
下课了,小朋友们谈论起家里饲养的宠物,一个个都在夸耀自己家里的宠物,如何如何可爱和有趣。这时,一直没有作声的辉辉突然大声说:“我们家养了一头小老虎,是我和爸爸从大森林里捉回来的!”辉辉的话让小朋友们全都愣住了,大家都来打听他家里的小老虎,有的小朋友还开始跟辉辉套近乎,因为他们想让辉辉带他们去看看小老虎。很快,辉辉就成了班里最受人羡慕的人。
其实,辉辉家什么宠物也没有养。
孩子一般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为了在和他人的比较中获胜,孩子们往往会搬出全部“家底”。如果还不能达到目的,一些孩子就会通过夸大其辞、编造离奇的情节来出奇制胜,这就表现为“吹牛”。
这样的吹牛实质就是说谎,首先应当教育孩子实事求是,告诉孩子说谎的害处,比如会失去别人的信任、为圆谎将会付出很大代价等,让孩子知道说谎是一件很不好的事。
为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比赛机会,让孩子在比赛中获胜,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进而取得同伴的认同,当然,这样的比赛最好要选择自己孩子所擅长的。如果是在幼儿园里进行比赛,老师则要兼顾各个孩子的不同情况。
让孩子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争第一。同时,适当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教
育,让孩子坦然接受失败和挫折。
吹牛=表扬不当
表扬是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和雨露,不可或缺。一个喜欢在同伴面前自夸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不能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所以,他们只好通过自我吹嘘来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过多、过分的表扬也是有害无益的,它让孩子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和评判自己,这同样会造成他们的自夸。
“大家都喜欢听我弹钢琴,我弹得和钢琴家一样好呢!”
“我的画在幼儿园里是最棒的,没有人比我更好了!”
“我是我们班最漂亮的美女!”
“我长大一定会当上世界冠军的!”
…………
如果谁在中三班听到这些话,那肯定是荔荔说的。她可是班里最有名的牛皮大王,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
老师也实在想不通,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这样爱吹牛呢?在进行家访之后才发现,荔荔妈总喜欢人前人后地夸奖荔荔,几乎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
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恰当,无需刻意夸大,也不要替孩子谦虚,恰如其分就好。
表扬和鼓励不能过多过滥,那样只会让表扬流于形式。但表扬也不能过于吝啬,那样容易让孩子患上“表扬饥渴症”。该表扬就表扬,不该表扬就不表扬,以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当孩子不能正确认识和评判自己时,家长要适当进行引导。让孩子明白,有些事需要通过努力才完成到,而他们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从而让孩子客观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