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作用从工具性的简单应用,发展到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走出传统误区,找准有效的整合点,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转变“教”与“学”理念和模式,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要素,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收获。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误区解读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已践行二十年,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工具性的简单应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误区。
1.照搬课本上屏幕,多媒体变电子书。这只能是提高上课速度,而非教学效率。学生看着PPT一闪而过,无法消化课堂内容,更谈不上思考与探究。
2.资源共享犹可为,拿来主义须谨慎。资源共享无可厚非,但拿来就用不可取,一堂好课要结合学科特点、課程内容、学生情况等精心设计,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其效果往往不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3.只求精彩展示,不顾课堂实际。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突出学科特点为目的,结合课程特点适当选择,而不是摒弃所有传统教学手段。
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是使用者仍停留在“用”信息技术,而没有抓住与学科的“整合点”。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找准学科整合点才能事半功倍。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整合点有: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参数方程,可通过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软件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信息技术与这类知识点的整合完美地突破了动态呈现这一瓶颈;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平面展开图,三视图;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5.探索性问题,如:微积分;6.教学资料的整合,如:图片、声音、录像的合成。
找准整合点,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转变“教”与“学”理念和模式,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教”与“学”理念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学科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I),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阶段。
运用多媒体CAI并不意味着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如果只引进技术,而不改变理念,则仍属于传统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运用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自主探究,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重要课题。
四、“教”与“学”模式上的转变
1.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转变
“听数学”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数学”才是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如何创新“教”的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教数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引导探究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教师的作用从“教”变成“导”。例如,在上《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和《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两节课时,我选取A班级按传统模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绘制一些函数图像,并得到函数性质;安排B班学生到机房,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图像并改变底数a的值,直观感知函数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甚至有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B班的学生显然在研究函数问题上更主动,更具有逻辑性,更注重知识的类比与联系。
(2)思维重现式。
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这里说的思维重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的思维重现,另一种是重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对于较难理解更难演示的《曲边梯形面积求法》,可制作一则动画,还可借用几何画板设置变量n,观察n个等宽矩形的面积之和将越来越接近曲边梯形的面积。又如,动点的轨迹问题中,可先计算得到轨迹方程,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验证自己的结论,制作课件的过程展示学生对数形关系的理解,从而再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3)难点突破式。
突破难点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大亮点。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利用动画展示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它在地面上的影子始终与旗杆保持垂直的关系,自然而生动地引出了定义,简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其他教学过程使用传统手段更合适。
2.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势必引发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模式上的转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数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1)师生合作——角色扮演模式。
教师不必处于“主导地位的越位”,甚至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探究者”的角色,像“小老师”一样解决问题,从而汲取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幂函数时,通过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而对于幂函数y=x■,只讨论?坠=1,2,3,■,-1的情形,抛出问题:类比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如何研究幂函数?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后,根据图像总结性质。学生扮演“老师”角色去解决问题,随着主动思考和师生互动,结合课本做出总结。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兴趣的培养优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2)自主探究——创新体验模式。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前提下,有些数学课程只需在课程开始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便可以由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等手持设备独立完成对课程问题的探究。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图形的变换问题抽象又复杂。学生在已经会用图形计算器的基础上,设置四个参数A,ω,φ,t,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观察函数y=Asin(ωx φ) t的图像变化,自主探究,交流总结。
(3)生生合作——课外实验模式。
学生可组成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数学问题,实现“做数学”的实验模式。
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数学实验《生活中的圆锥曲线》进行探究。有些小组制作软体模型—对顶圆锥直接进行切割观察;有的根据定义制作轨迹模型;而有些则利用几何画板,根据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作出动态图像。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评价,这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课堂也较难实现。
教师可提供网址、搜索引擎、QQ群、公共邮箱、数学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它的真正意义就是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创造性思维理论.
[2]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要素,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收获。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误区解读
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已践行二十年,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等同于信息技术工具性的简单应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误区。
1.照搬课本上屏幕,多媒体变电子书。这只能是提高上课速度,而非教学效率。学生看着PPT一闪而过,无法消化课堂内容,更谈不上思考与探究。
2.资源共享犹可为,拿来主义须谨慎。资源共享无可厚非,但拿来就用不可取,一堂好课要结合学科特点、課程内容、学生情况等精心设计,单纯地使用信息技术,其效果往往不如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3.只求精彩展示,不顾课堂实际。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突出学科特点为目的,结合课程特点适当选择,而不是摒弃所有传统教学手段。
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是使用者仍停留在“用”信息技术,而没有抓住与学科的“整合点”。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找准学科整合点才能事半功倍。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整合点有:1.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如:函数、参数方程,可通过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软件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2.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如:三角函数、点的轨迹,信息技术与这类知识点的整合完美地突破了动态呈现这一瓶颈;3.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如:柱、锥、台平面展开图,三视图;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如:数形结合;5.探索性问题,如:微积分;6.教学资料的整合,如:图片、声音、录像的合成。
找准整合点,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通过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转变“教”与“学”理念和模式,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教”与“学”理念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学科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I),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阶段。
运用多媒体CAI并不意味着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如果只引进技术,而不改变理念,则仍属于传统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运用方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自主探究,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重要课题。
四、“教”与“学”模式上的转变
1.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转变
“听数学”的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数学”才是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如何创新“教”的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教数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引导探究式。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知识的获取变得容易,教师的作用从“教”变成“导”。例如,在上《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和《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两节课时,我选取A班级按传统模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绘制一些函数图像,并得到函数性质;安排B班学生到机房,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图像并改变底数a的值,直观感知函数的变化规律,并得出结论,甚至有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B班的学生显然在研究函数问题上更主动,更具有逻辑性,更注重知识的类比与联系。
(2)思维重现式。
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这里说的思维重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的思维重现,另一种是重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对于较难理解更难演示的《曲边梯形面积求法》,可制作一则动画,还可借用几何画板设置变量n,观察n个等宽矩形的面积之和将越来越接近曲边梯形的面积。又如,动点的轨迹问题中,可先计算得到轨迹方程,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验证自己的结论,制作课件的过程展示学生对数形关系的理解,从而再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3)难点突破式。
突破难点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一大亮点。例如《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利用动画展示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它在地面上的影子始终与旗杆保持垂直的关系,自然而生动地引出了定义,简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其他教学过程使用传统手段更合适。
2.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势必引发学生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模式上的转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数学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
(1)师生合作——角色扮演模式。
教师不必处于“主导地位的越位”,甚至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由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探究者”的角色,像“小老师”一样解决问题,从而汲取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幂函数时,通过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函数的方法,而对于幂函数y=x■,只讨论?坠=1,2,3,■,-1的情形,抛出问题:类比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如何研究幂函数?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后,根据图像总结性质。学生扮演“老师”角色去解决问题,随着主动思考和师生互动,结合课本做出总结。这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兴趣的培养优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2)自主探究——创新体验模式。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前提下,有些数学课程只需在课程开始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便可以由学生借助图形计算器等手持设备独立完成对课程问题的探究。
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图形的变换问题抽象又复杂。学生在已经会用图形计算器的基础上,设置四个参数A,ω,φ,t,通过改变参数的值观察函数y=Asin(ωx φ) t的图像变化,自主探究,交流总结。
(3)生生合作——课外实验模式。
学生可组成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信息技术研究数学问题,实现“做数学”的实验模式。
例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数学实验《生活中的圆锥曲线》进行探究。有些小组制作软体模型—对顶圆锥直接进行切割观察;有的根据定义制作轨迹模型;而有些则利用几何画板,根据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作出动态图像。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评价,这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课堂也较难实现。
教师可提供网址、搜索引擎、QQ群、公共邮箱、数学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加工,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它的真正意义就是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老师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创造性思维理论.
[2]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