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ke0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首先阐释微课与数学认知的契合度分析,以此确定研究起点;接着从微课是学生认知的风向标、微课是学生认知的加速器等两个角度深入阐述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探究;最后简述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微课;高中数学;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下,数学教师纷纷致力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探究中,积极谋求高中生数学学习、快乐交互、自主成长的科学途径。在此过程中,微课犹如一支“轻骑兵”在高中生的数学认知过程中释放出强大的推动力,也直接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探究起点和教学质量,可谓一举两得。
   一、微课与数学认知的契合度分析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体积较小、内容简洁、形式简易的微型教学课件,一般只有3~5分钟的播放时间。因此,微课往往是针对一个数学知识点的精准型、微小型的教学课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而且,在数学认知过程中,教师也只为高中生设定少量的探究任务,以此减小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难度。因此,微课与数学认知具有非常高的关联性和契合性,能够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二、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有效探究
   教师将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既激发了高中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幅度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探究起点和教学质量。
   1.微课是学生认知的风向标
   微课来源于教师对教学任务的主观化理解和内容设定,因而承载着教师对课文内容的主体处理、认知结果和方向导引。因此,微课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多维积淀与集中展现。也就是说,教师将教学任务、认知方法和探究方向一一隐含于微课之中,以此辅助高中生进行高效的数学认知。
   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为例。高中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面积公式、表面积计算方法和体积计算公式,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的面积公式入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高中数学的空间几何体知识。首先,教师提供关于“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微课,让学生复习基础知识。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空间几何体的三维效果图”微课,让高中生从各个角度全面观察这些规则的空间几何体,慢慢在头脑中形成立体感知,为后续课堂探究积累直观信息和立体信息。最后,教师在提供“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微课,让学生在微课展示中亲眼看到电脑将空间几何体的“外表皮”分成若干个平面,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中的面积公式计算每一个平面的面积数值,又可以看到规则几何体体积的计算过程和使用的具体方法。
   2.微课是学生认知的加速器
   微课是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具体物化,也是学生进行数学认知的得力助手。因此,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宛若一个个“锦囊妙计”供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使用,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数学认知中的一个个认知障碍,以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借助集体智慧推动学生的数学认知。
   以“数列认知”为例,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进行了简单的知识学习,因而高中生也对数列认知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较高起点。因此,教师首先展示“等差数列”微课,借助课堂探究让学生亲眼看到“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具体差异”。然后,教师展示“等比数列”微课,也要让学生在课堂探究后亲眼看到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以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具有一定难度的训练习题微课,将自己常年积累下的、质量较高的趣味化数列訓练习题提供给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科学归纳中慢慢掌握数列的内在规律。
   三、微课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以微课促进数学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有益尝试,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才能够全效发挥微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教师要注意微课内容的针对性
   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为例,教师在微课中仅仅涉及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从而为学生的数学认知创设内容单一、信息具体、指向性强的微课资源。
   2.教师要注意微课内容的体系性
   以“数列认知”为例,教师在微课中不仅列举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也列举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这样,教师就为高中生创设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数列认知信息。
   3.教师要注意微课内容的发展性
   微课内容不仅短小精悍,还具有一定的“保质期”。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主体需求、课程标准、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推动微课内容与时俱进,不能“一劳永逸”,确保微课内容的生命活力。
   四、结语
   教师不仅是微课的设计者、制作者和改进者,也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关注者和指导者,更是高中生数学认知、快乐交互和高效成长的引导者和推进者。
   微课能够承载教师的教学智慧,有效启迪学生的认知思维,微课能够辅助学生进行主体认知,助力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积极探究微课资源与数学教学的科学融合之路,对于高中生的数学认知和快乐成长意义重大。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968)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课堂活动导入方式越来越灵活。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课堂导入策略的丰富。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赋予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以良好的课堂导入开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英语;导入;话题;互动;情境   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的开始环节。有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内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養成为基础教育模式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落实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基础条件。基于此,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列举了几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建议,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思维能力   一、前言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通过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强化,还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性格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传统的初中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中间环节,将教育观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连接在一起,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需要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初中化学开展的探究性实验是一个具备逻辑性和严谨性的过程,而创新恰如其分地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和生命力。李政道曾说:“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由此可见正视现状的重要性。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注重创新,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初中化学探究实验,
摘 要:九年级化学是初中化学课堂的最终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助力学生基础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更需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素养,用于为其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着手分析,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课堂;德育   化学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成为开展德育的载体,采取科学、合理的渗透融合
摘 要:结合核心素养,开发适合学生的班本教育课程,是拉近师生关系,让教育教学在学生身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更是素质教育理念下让教育教学全面、优质地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班本;课程开发;策略   班本教育课程是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班级文化、学生情况,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需要出发,开发研究的更适合班级学生的课程。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更有针对性、预见性,使教育更加
摘 要:通过论述开展指向内生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分析高中生涯发展辅导实践效果,促进学生夯实终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思考发展方向,有效做出人生选择,切实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指向内生力;普通高中;生涯发展   高中学生基本处于生涯探索时期,主要面临各类涉及毕生职业发展,同时与此年龄段特别相关的基础任务,需要积极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效做出人生选择。因此开展指向内生力提升的
摘 要:物理知识重在解释世间万物运作的原理,因此物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劳动过程。初中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如何将来源于生活的这些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劳动教育中,这是在“德智体美劳”情境下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提取一些物理问题,并能用数学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动手能力及对各学科的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
在现代社会,学校在提倡耕读时,需要基于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确保体力劳动能够有效结合脑力劳动,使学生实现学科学习和劳动教育有效结合,进而使其教育工作
摘 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高效多元化融合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迫在眉睫,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实践难题。就二者的不同之处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分析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探究促使一种多模态、多线路混合的新模式教学形态出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线上教育;线下教育;化学;多元化融合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里,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环节,生物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结合生活事物,渗透生命观念;鼓励自主实验,锻炼科学思维;注重兴趣引导,鼓励科学探究;讨论现实问题,贯彻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展开探究。   关键词:生物实验;核心素养;初中生物;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