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可见渊博的学识与较强的教学技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绝非生来就有,更多的是靠积累的实践经验,它需要教师留心日常教学现象,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边教学,边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经验,最终将教学经验变成较强的教学能力。
哪些做法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锻炼自己,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呢?
第一步,慎用现成教案设计,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
现今市面上有许多《优秀教案》《名师教案》,但这些教案对正在备课的教师而言,只能作为参考,完全的“拿来主义”会让整堂课变得拙劣不堪。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素质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都用同一份教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别人的教案只能用来借鉴和参考,要使教案贴近课堂实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案,教师需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才最适合本班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教案,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喜欢翻看魏书生、于漪、余映潮等特级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最喜欢的是余映潮的教案设计,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时,就借鉴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路,但又无一例外地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多调整。事实证明,我重新设计的教案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精心准备,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何愁不能做到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同时,教师对每篇课文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教案设计的合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步,不一叶障目,要把握全局,注意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和语文教学过程的连贯,形成独特的单元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编排者就是按这个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分散安排在各册课本中,以知识点为纲统领一篇篇课文。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整体教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目有全局”。每篇课文不要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反而会面面不到。待讲完一个单元、一本书作时后,恰是点点都有,点线构成一张网,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全局,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成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保持知识点的连贯性。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非常茫然,“学习了一个学期,但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有什么收获却真的不知道”,这种现象其实与教师的授课有关。教师一叶障目,只盯着一篇课文的内容细嚼,却不注意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不注意此篇文章与下一篇文章在知识点上的联系,使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互不联系。不能相互辅助、相互印证,是造成学生学了语文却感觉没有学的原因。
如果教师注意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及时归纳、合理安排,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沁园春·雪》《雨说》《蝈蝈与蛐蛐》《夜》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单篇课文后,完全可以从单元的角度,给每篇课文安排一至两个知识点重点讲授。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不宜贪多,知识点少,学生记得牢,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沁园春·雪》,可学习“词的特点与分类”及“欣赏诗词的方法——联想与想象法”。《雨说》可要求学生用第一课所学的“联想与想象法”欣赏本课第五、七、八小节的意境以巩固前一课所学的知识点,然后重点讲解诗歌的朗诵方法。《蝈蝈与蛐蛐》则要求学生用从《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朗读,并引导学生了解写景诗常用的五种写作手法。学习《夜》时,则可综合运用前三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用《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尽情地朗诵,运用《沁园春·雪》中学到的欣赏意境的方法,欣赏诗歌《夜》;运用从《蝈蝈与蛐蛐》中的写景方法,分析《夜》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欣赏了四篇优美的诗歌,还重点学习了四个语文知识点。这种把握全局、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步,重视教学反思,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注重教后的反思并及时记录,就相当于拥有一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学宝典”,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师的实力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录本可记下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成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说明教师以恰当的方式设计了教学环节,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可能是上新课时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可能是将课文化繁为简的好构思,可能是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这些教学后记中的每一篇,都将成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垫脚石。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美,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超出教师预想的地方或疏漏之处。不管是哪方面的情况,教师都应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这些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愿意深入分析教材,有不同于别人的专用教案;能提纲挈领,有引领学生系统学习的单元教学体系;能不断反思总结,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哪些做法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师锻炼自己,培养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呢?
第一步,慎用现成教案设计,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
现今市面上有许多《优秀教案》《名师教案》,但这些教案对正在备课的教师而言,只能作为参考,完全的“拿来主义”会让整堂课变得拙劣不堪。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素质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如果都用同一份教案,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别人的教案只能用来借鉴和参考,要使教案贴近课堂实际,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需要每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案,教师需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的教案才最适合本班学生。最有针对性的教案,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喜欢翻看魏书生、于漪、余映潮等特级教师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最喜欢的是余映潮的教案设计,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散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时,就借鉴学习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路,但又无一例外地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多调整。事实证明,我重新设计的教案更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如果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精心准备,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何愁不能做到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顺畅。同时,教师对每篇课文反复思考,仔细斟酌教案设计的合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第二步,不一叶障目,要把握全局,注意语文知识点的归纳和语文教学过程的连贯,形成独特的单元知识体系
初中语文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编排者就是按这个知识体系,把各个知识点分散安排在各册课本中,以知识点为纲统领一篇篇课文。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整体教学,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目有全局”。每篇课文不要面面俱到,因为这样做,反而会面面不到。待讲完一个单元、一本书作时后,恰是点点都有,点线构成一张网,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因此在处理教材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全局,将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成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保持知识点的连贯性。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非常茫然,“学习了一个学期,但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有什么收获却真的不知道”,这种现象其实与教师的授课有关。教师一叶障目,只盯着一篇课文的内容细嚼,却不注意对课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不注意此篇文章与下一篇文章在知识点上的联系,使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互不联系。不能相互辅助、相互印证,是造成学生学了语文却感觉没有学的原因。
如果教师注意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及时归纳、合理安排,效果会完全不一样。以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课文《沁园春·雪》《雨说》《蝈蝈与蛐蛐》《夜》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单篇课文后,完全可以从单元的角度,给每篇课文安排一至两个知识点重点讲授。重点讲解的知识点不宜贪多,知识点少,学生记得牢,印象会更深刻。
教学《沁园春·雪》,可学习“词的特点与分类”及“欣赏诗词的方法——联想与想象法”。《雨说》可要求学生用第一课所学的“联想与想象法”欣赏本课第五、七、八小节的意境以巩固前一课所学的知识点,然后重点讲解诗歌的朗诵方法。《蝈蝈与蛐蛐》则要求学生用从《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朗读,并引导学生了解写景诗常用的五种写作手法。学习《夜》时,则可综合运用前三课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用《雨说》学到的朗诵方法尽情地朗诵,运用《沁园春·雪》中学到的欣赏意境的方法,欣赏诗歌《夜》;运用从《蝈蝈与蛐蛐》中的写景方法,分析《夜》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欣赏了四篇优美的诗歌,还重点学习了四个语文知识点。这种把握全局、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步,重视教学反思,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注重教后的反思并及时记录,就相当于拥有一本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教学宝典”,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师的实力与驾驭课堂的能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录本可记下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成功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说明教师以恰当的方式设计了教学环节,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可能是上新课时一个巧妙的突破口,可能是将课文化繁为简的好构思,可能是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这些教学后记中的每一篇,都将成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垫脚石。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力求准确完美,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超出教师预想的地方或疏漏之处。不管是哪方面的情况,教师都应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这些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成为前车之鉴,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愿意深入分析教材,有不同于别人的专用教案;能提纲挈领,有引领学生系统学习的单元教学体系;能不断反思总结,拥有自己的教后记录本,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