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偶发性科学活动如不及时捕捉,蕴藏的有价值的资源将“昙花一现”;由于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无适时的关心和指导,来自幼儿即时生成的信息稍纵即逝。如何及时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关键词:偶发性科学活动;捕捉“微妙点”;幼儿;巧妙引导;
  
   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令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事,而幼儿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在幼儿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和新奇的科技产品与情景,激起幼儿的好奇,导致幼儿自发投入并渴望探索的行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怎样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我作了一些的尝试和探索。
  一、善于捕捉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活动。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相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发生。需要教师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幼儿发出的微妙信息。
  1.从孩子语言的“微妙点” 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
  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随心所欲的想,随心所欲的做,随心所欲的说。教师对孩子之间的对话要留心,并从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幼儿在玩万花筒,万花筒的“变” 是个“微妙点”。我听了他们对于万花筒的争论,从“照相馆”借来了三面小镜子,给他们演示三棱镜反射成像原理。孩子的自言自语或与同伴间的对话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教师初步释疑让幼儿产生对万花筒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2.善待幼儿的行为,从其“微妙点”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
   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带着小朋友到操场上散步,幼儿们发现蚯蚓。幼儿本身对待蚯蚓的行为令人反感,但这是孩子们对蚯蚓的不了解造成的,孩子对蚯蚓特性感兴趣是个“微妙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及蚯蚓的作用同样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把断成两截的蚯蚓放花盆中让幼儿几天观察;接着和他们一起玩蚯蚓,引导幼儿观察的蚯蚓的蠕动,并让幼儿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
  对待偶发性科学活动不仅要认真观察、专心聆听,还要通过仔细分析与思考,真正感受幼儿的所思所想,发现表面信息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二、支持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偶发性科学活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都由幼儿自己决定。但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进一步探索活动。教师如果能积极扮演好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捕捉幼儿准备想跨出一步的“微妙点”,就会帮助幼儿超越问题的制高点,使问题得到解决
  1. 支持幼儿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提问也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在遇到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而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去年冬天的一场雪后,幼儿最喜欢玩雪,他们打雪仗、堆雪人、掷雪球。忽然有个幼儿看到洁白的雪,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吃起雪来。我刚想阻止,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我妈妈说过,雪是很脏的,不能吃。”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他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个“微妙点”。
   我肯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发现,让幼儿把雪装在瓶子里,放到科学探索区。到了下午,小朋友纷纷跑来告诉我雪是脏的。他们得意的把瓶子拿来给我看里面的脏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没有讲一句有关科学的话,仅仅是抓住了一个契机,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 提取让幼儿争论的话题,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
  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发现,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从他们的议论中提取出能让幼儿争论的话题,以合作者身份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使幼儿获得新的科学知识。
  园外散步时,几个男小朋友在草地里发现了蟾蜍和青蛙。他们议论纷纷。我没有急予评判,只是做旁观者,直到孩子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答案,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时,我才建议孩子们把蟾蜍和青蛙带回自然角里观察比较。许多孩子提取自己的已有的经验为这些问题解答,结果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我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三天后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成果交流时,幼儿都展示了自己的资料并进行了介绍。我则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实行了激励评价。热情地支持鼓励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兴趣浓厚地进行探索。
  三、提升和迁移幼儿的感性经验,延续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
  当偶发性科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当前的活动情景,教师要适当的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提升和迁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打开孩子们的科学心扉,让幼儿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带着更多的问题在延续的探索中。偶发性科学活动“庄园内的水轮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水轮车为什么会转,通过实际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让水轮车转起来以后,幼儿提出“怎样让水轮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是个“微妙点”。我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影响因素,再一次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将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存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些活动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可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其内容广泛性、丰富性、生动性也是有计划的科学活动不能比拟的。虽然它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只要我们尝试做敏锐的捕捉者,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善于观察、倾听、把握、有效的指导,使幼儿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经验的获得等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感悟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宿迁市府苑幼儿园江苏223800】
其他文献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设立了一个基本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维则是思想方法中的核心价值之体现。    一、小学数学的核心价值——思维    为什么小学生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用其去思考解决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刻的思考类似的问题,面是萦绕在“计算技能”的培养方面,教的是一些基本的加减法口算、进位与不进位,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数学教学。如果教师一直处在这样低的
【背景】  在教学初二年级的美术课《变迁中的家园》时,我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甚至忘记了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因为前面一课是欣赏课,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为了追求公开课效果,怕自己讲着讲着没东西讲了,所以想要多准备些内容,以至于备课时增加的东西越来越多,结果内容也越加越多,导致了该节公开课出现上课时间紧,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教学重点不清晰,教学难点未解决等
一、幸福,被曲解的心理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强行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万分,会竭尽全力挣扎。如果他在最后一刻获得了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美国学者泰勒在那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溺水模式”。“溺水模式”有两大特点:第一,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第二,把解脱后的舒适误认为是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什么?毋庸置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规则的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奥秘,获取数学的知识与经验,感受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实现陶行知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因此在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造力的定义及其特点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
关于教师是学生支持者的观点,有许多理论都涉及。但是,把这个作为核心来阐述的理论,应当属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赖兰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这种理论突出强调了人类行为的自主的程度,指出如果环境满足了人类的自主、胜任、归属的三种基本需要,就会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反之,则会阻碍人们的心理健康。  一、支持者的教育行为的内涵  既然当教师支持幼儿的自主行为时,幼儿会受益,那么什么是支持
新课程教学中,要重视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深化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实现小学有效体育教学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准备:  1、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否有效不是客观来判断,而是决定于人们体育教学价值的观念的教学的目标的观念。当前小学体育教师要重视运用运用技术和技能,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目标和心理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重视学生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
我园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就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音乐活动为手段,使幼儿的审美感知经验不断地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与转化,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活动,获得美的感受和智的启迪。  一、选择恰当的音乐素材,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1、把握幼儿的兴趣点,选择音乐作品  如我在设计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希望》时,了解到韩剧《大长今》吸引了千家万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