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我们专心致力于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思考和落实这些方法,而不仅仅是使之停留在名称和口号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对一本教育专著特别感兴趣——《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杜威),文中紧紧围绕“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思想习惯”这一大的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经验论。
杜威提出教育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一切的经验都来自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来谈论这个话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段都必须达成而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何为思维
谁也不可否认,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每个人总是会“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過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利用这些理性认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了!在杜威的论著里,又将思维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定义最高级别的思维是“反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把知识的传授当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殊不知思维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涉及儿童心理学的范畴。比如小学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及心智的成长有所不同,在思维能力训练上亦会有所区别。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同思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逻辑”这个词,是从理性发展而来的,原意是文字或语言,也指思维或理性。所以,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立足于“从文字到文字”,就只能意味着理智的贫乏和思维的虚假。
我们只有弄清楚了思维能力有哪些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实施的教学手段都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比如背诵课文,这是在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识记生字,这又是在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观察能力及记忆能力;而写话、习作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叙述的条理性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与文本的迁移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通道。即培养学生如何抓住文字理解文本、迁移文本,进而丰富和提升文本,让思维的洪流流淌在文本这个河床上。
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重在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一种文学性、哲学性、思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一经形成,学生今后的阅读就会有一种感觉,姑且称为“语感”。而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分析阅读文本获得的。而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一种文化性的思考。学生只有在通畅、放松、开放的思维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好的学习成效。
那么,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学段,我们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在低年级,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指导他们运用简单易学的方法,使他们有兴趣去识字、读书、说话,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时,我们可以辅以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小诗歌(比如《日有所诵》)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而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课程标准提出中段的学生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杜威所认为的反省思维)则是训练的要点,这正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我们要允许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只要言之有理,皆应得到尊重。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教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正如吴非老师说的那样,如果老师是跪着的,学生就只能是趴着的了。所以老师的思维是否灵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拿到教材,教师首先就要努力把教材读“厚”,有自己的质疑,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有自己的联想。
第二,老师要多鼓励、多引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目标设计成一个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引爆点,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理论在《龚雄飞与学本教学》中有详细阐述)
第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增强训练学生思维的意识,从而扩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比如在《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就大胆让学生质疑,当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捕鱼的时间有规定,从后文来看,至少作者的爸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钓呢?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好犀利的问题!我首先赞赏了她的提问,然后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在书上能找到答案吗?如果不能,那你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那一堂课,孩子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给彻底点爆了,各种推论,各种猜测,好不热闹。经验告诉我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就得益于老师的“顺情而教”“顺势而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我们专心致力于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思考和落实这些方法,而不仅仅是使之停留在名称和口号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对一本教育专著特别感兴趣——《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杜威),文中紧紧围绕“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思想习惯”这一大的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我们阐释了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经验论。
杜威提出教育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一切的经验都来自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来谈论这个话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一个学段都必须达成而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何为思维
谁也不可否认,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每个人总是会“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過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利用这些理性认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思维能力了!在杜威的论著里,又将思维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定义最高级别的思维是“反省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把知识的传授当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殊不知思维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涉及儿童心理学的范畴。比如小学的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及心智的成长有所不同,在思维能力训练上亦会有所区别。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同思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逻辑”这个词,是从理性发展而来的,原意是文字或语言,也指思维或理性。所以,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立足于“从文字到文字”,就只能意味着理智的贫乏和思维的虚假。
我们只有弄清楚了思维能力有哪些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实施的教学手段都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比如背诵课文,这是在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识记生字,这又是在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观察能力及记忆能力;而写话、习作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叙述的条理性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解读与文本的迁移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通道。即培养学生如何抓住文字理解文本、迁移文本,进而丰富和提升文本,让思维的洪流流淌在文本这个河床上。
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思维重在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是一种文学性、哲学性、思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一经形成,学生今后的阅读就会有一种感觉,姑且称为“语感”。而这种思维不是经过师生分析阅读文本获得的。而是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一种文化性的思考。学生只有在通畅、放松、开放的思维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拥有最好的学习成效。
那么,具体落实到不同的学段,我们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
在低年级,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指导他们运用简单易学的方法,使他们有兴趣去识字、读书、说话,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时,我们可以辅以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或者小诗歌(比如《日有所诵》)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而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课程标准提出中段的学生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杜威所认为的反省思维)则是训练的要点,这正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我们要允许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只要言之有理,皆应得到尊重。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教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正如吴非老师说的那样,如果老师是跪着的,学生就只能是趴着的了。所以老师的思维是否灵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拿到教材,教师首先就要努力把教材读“厚”,有自己的质疑,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有自己的联想。
第二,老师要多鼓励、多引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把教学的重点目标设计成一个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引爆点,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理论在《龚雄飞与学本教学》中有详细阐述)
第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增强训练学生思维的意识,从而扩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比如在《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就大胆让学生质疑,当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捕鱼的时间有规定,从后文来看,至少作者的爸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钓呢?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好犀利的问题!我首先赞赏了她的提问,然后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你提的这个问题在书上能找到答案吗?如果不能,那你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那一堂课,孩子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给彻底点爆了,各种推论,各种猜测,好不热闹。经验告诉我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就得益于老师的“顺情而教”“顺势而导”。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我们专心致力于寻求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思考和落实这些方法,而不仅仅是使之停留在名称和口号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素养的提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