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是“基于随文练笔的实践型阅读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在4~6年级的使用手册中,每课均安排有2个练笔设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每则设计后面还附有“小贴士”,告诉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怎样运用文中的语言,如何仿照课文的写法,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练笔表达等。《使用手册》一经投入使用,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教师们纷纷反映这些练笔设计与课文紧密结合,语言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些生涩、茫然的年轻教师最需要的,便兴致勃勃参与了随文练笔的课堂实践。
第一次尝到甜头是教《鸟的天堂》。课文比较长,语言比较散,我找不到突破口。拿着课文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很久,也不知道用什么来将这些散落的点串起来,打开《使用手册》,里面有这样一则设计:
对呀,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都体现了这“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有几个段落的描写集中清晰,值得学生积累、模仿。于是我就围绕这个练笔设计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说说“鸟的天堂”指什么,谈谈对“鸟的天堂”的整体印象;再默读课文,找一找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在交流中概括、梳理,开展朗读指导并加以积累;最后引导学生转换人称进行有条理的介绍。所有的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投入到阅读、练笔之中,效果非常好。
几次备课下来,我发现《使用手册》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助我正确解读文本。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对于教材的理解总是过于琐碎,每一点都想抓,每一点都抓不实,许多时候理解甚至还会出现偏颇,而这本《使用手册》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设计,让我知道每篇课文可以教什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语言现象上。这样,备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会走偏甚至迷失方向,课堂教学各大板块简洁明确,操作思路也因此而显得清晰。感触最深的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设计过程:
一开始备这一课时,我就认真阅读了这则设计,想着这个练笔的内容本身很简单,学生容易完成,因此草率地认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意义,决定弃之不用。在第一稿教案中,我用常用的填空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然后再选择重点语段展开教学,品读语言。
教研员老师看了教案后问我:与其他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文章体裁上的特点?我愣住了,心想:演讲辞不就是表达一个观点,再对听众进行号召吗?可这算什么特点呢?再次翻开《使用手册》,反复阅读这则练笔设计,心里思量着该怎样完成这道题,最后终于有所醒悟:作为演讲辞,本文和其他课文在写作上有很大不同,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稿——围绕观点用事例加以证明。回环反复是本文强调观点的手段,但抒情性的文字让人一时间弄不清楚文章到底在写什么,因此引导学生先读懂作者究竟要说什么显得极为必要,而这则设计就能很好地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这样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在梳理全文后让学生明白每个自然段其实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再来完成这个练笔。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诉求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演说辞的特点,还让学生明白了阅读这种体裁的文章,并不能只将内容加以梳理概括,更要明了作者反复表达的诉求。
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教与学就在“随文练笔”的推动下展开。对于我来说,一堂课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步骤简洁,上课时不用时不时去看教案了,倒是能多花心思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及时作出调整,心中有了底气,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与课文对话,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赏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文字,沉入流动的语言中展开思考,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真正属于他们。在练笔的推动下,学生的思维活动真实有效,语言的迁移和内化就很轻松,学生和教师都很有成就感。
在长期的使用中,我不断地认识到,有了高质量的练笔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案就已初步成形,且围绕练笔设计展开的课堂教学操作起来十分轻松。我开始越来越自觉地用随文练笔来构建我的阅读课堂教学。
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我执教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有意编造了有关“猫猬兽”的诸多知识,让“认真学习”的学生在随堂测验中全都得了零分,以此提醒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一事一议的手法,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出发,阐明了一个道理。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针对“事”和“理”采用了两个练笔设计来构建课堂。
练笔设计1:
练笔设计2:
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让他们找一找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做的。练笔设计1能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我放手让学生找,可以是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是概括的叙述。接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将填写的句子有序地进行排列,再连起来读。这个练笔的过程一步步呈现了学生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认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理解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而练笔设计2则借旁人的质疑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以此突破本文的难点。这是对本文的概括,也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事与理结合的写法。就这样,我用两个练笔设计串起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操作简便,使学生在轻松的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中,对课文一事一议的写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作。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给了教师明确的训练点,也教给了学生具体的研读方法,“随文练笔”这一形式真正简化了教学步骤,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随文练笔的合理使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更简洁更高效,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深入。当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件难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的编写和推行,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5300)
第一次尝到甜头是教《鸟的天堂》。课文比较长,语言比较散,我找不到突破口。拿着课文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很久,也不知道用什么来将这些散落的点串起来,打开《使用手册》,里面有这样一则设计:
对呀,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都体现了这“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有几个段落的描写集中清晰,值得学生积累、模仿。于是我就围绕这个练笔设计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说说“鸟的天堂”指什么,谈谈对“鸟的天堂”的整体印象;再默读课文,找一找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在交流中概括、梳理,开展朗读指导并加以积累;最后引导学生转换人称进行有条理的介绍。所有的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投入到阅读、练笔之中,效果非常好。
几次备课下来,我发现《使用手册》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助我正确解读文本。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对于教材的理解总是过于琐碎,每一点都想抓,每一点都抓不实,许多时候理解甚至还会出现偏颇,而这本《使用手册》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设计,让我知道每篇课文可以教什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语言现象上。这样,备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会走偏甚至迷失方向,课堂教学各大板块简洁明确,操作思路也因此而显得清晰。感触最深的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设计过程:
一开始备这一课时,我就认真阅读了这则设计,想着这个练笔的内容本身很简单,学生容易完成,因此草率地认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意义,决定弃之不用。在第一稿教案中,我用常用的填空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然后再选择重点语段展开教学,品读语言。
教研员老师看了教案后问我:与其他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文章体裁上的特点?我愣住了,心想:演讲辞不就是表达一个观点,再对听众进行号召吗?可这算什么特点呢?再次翻开《使用手册》,反复阅读这则练笔设计,心里思量着该怎样完成这道题,最后终于有所醒悟:作为演讲辞,本文和其他课文在写作上有很大不同,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稿——围绕观点用事例加以证明。回环反复是本文强调观点的手段,但抒情性的文字让人一时间弄不清楚文章到底在写什么,因此引导学生先读懂作者究竟要说什么显得极为必要,而这则设计就能很好地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这样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在梳理全文后让学生明白每个自然段其实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再来完成这个练笔。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诉求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演说辞的特点,还让学生明白了阅读这种体裁的文章,并不能只将内容加以梳理概括,更要明了作者反复表达的诉求。
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教与学就在“随文练笔”的推动下展开。对于我来说,一堂课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步骤简洁,上课时不用时不时去看教案了,倒是能多花心思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及时作出调整,心中有了底气,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与课文对话,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赏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文字,沉入流动的语言中展开思考,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真正属于他们。在练笔的推动下,学生的思维活动真实有效,语言的迁移和内化就很轻松,学生和教师都很有成就感。
在长期的使用中,我不断地认识到,有了高质量的练笔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案就已初步成形,且围绕练笔设计展开的课堂教学操作起来十分轻松。我开始越来越自觉地用随文练笔来构建我的阅读课堂教学。
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我执教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有意编造了有关“猫猬兽”的诸多知识,让“认真学习”的学生在随堂测验中全都得了零分,以此提醒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一事一议的手法,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出发,阐明了一个道理。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针对“事”和“理”采用了两个练笔设计来构建课堂。
练笔设计1:
练笔设计2:
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让他们找一找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做的。练笔设计1能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我放手让学生找,可以是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是概括的叙述。接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将填写的句子有序地进行排列,再连起来读。这个练笔的过程一步步呈现了学生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认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理解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而练笔设计2则借旁人的质疑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以此突破本文的难点。这是对本文的概括,也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事与理结合的写法。就这样,我用两个练笔设计串起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操作简便,使学生在轻松的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中,对课文一事一议的写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作。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给了教师明确的训练点,也教给了学生具体的研读方法,“随文练笔”这一形式真正简化了教学步骤,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随文练笔的合理使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更简洁更高效,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深入。当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件难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的编写和推行,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