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得明白 学得轻松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C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是“基于随文练笔的实践型阅读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在4~6年级的使用手册中,每课均安排有2个练笔设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每则设计后面还附有“小贴士”,告诉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怎样运用文中的语言,如何仿照课文的写法,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练笔表达等。《使用手册》一经投入使用,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教师们纷纷反映这些练笔设计与课文紧密结合,语言训练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些生涩、茫然的年轻教师最需要的,便兴致勃勃参与了随文练笔的课堂实践。
  第一次尝到甜头是教《鸟的天堂》。课文比较长,语言比较散,我找不到突破口。拿着课文我翻来覆去地读了很久,也不知道用什么来将这些散落的点串起来,打开《使用手册》,里面有这样一则设计:
  对呀,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都体现了这“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课文有几个段落的描写集中清晰,值得学生积累、模仿。于是我就围绕这个练笔设计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说说“鸟的天堂”指什么,谈谈对“鸟的天堂”的整体印象;再默读课文,找一找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在交流中概括、梳理,开展朗读指导并加以积累;最后引导学生转换人称进行有条理的介绍。所有的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投入到阅读、练笔之中,效果非常好。
  几次备课下来,我发现《使用手册》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助我正确解读文本。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对于教材的理解总是过于琐碎,每一点都想抓,每一点都抓不实,许多时候理解甚至还会出现偏颇,而这本《使用手册》将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设计,让我知道每篇课文可以教什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语言现象上。这样,备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会走偏甚至迷失方向,课堂教学各大板块简洁明确,操作思路也因此而显得清晰。感触最深的是《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设计过程:
  一开始备这一课时,我就认真阅读了这则设计,想着这个练笔的内容本身很简单,学生容易完成,因此草率地认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意义,决定弃之不用。在第一稿教案中,我用常用的填空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然后再选择重点语段展开教学,品读语言。
  教研员老师看了教案后问我:与其他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文章体裁上的特点?我愣住了,心想:演讲辞不就是表达一个观点,再对听众进行号召吗?可这算什么特点呢?再次翻开《使用手册》,反复阅读这则练笔设计,心里思量着该怎样完成这道题,最后终于有所醒悟:作为演讲辞,本文和其他课文在写作上有很大不同,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演讲稿——围绕观点用事例加以证明。回环反复是本文强调观点的手段,但抒情性的文字让人一时间弄不清楚文章到底在写什么,因此引导学生先读懂作者究竟要说什么显得极为必要,而这则设计就能很好地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这样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在梳理全文后让学生明白每个自然段其实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再来完成这个练笔。这一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了作者的诉求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了演说辞的特点,还让学生明白了阅读这种体裁的文章,并不能只将内容加以梳理概括,更要明了作者反复表达的诉求。
  有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上的教与学就在“随文练笔”的推动下展开。对于我来说,一堂课目标明确,结构清晰,步骤简洁,上课时不用时不时去看教案了,倒是能多花心思关注学生的反应并及时作出调整,心中有了底气,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与课文对话,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赏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文字,沉入流动的语言中展开思考,进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真正属于他们。在练笔的推动下,学生的思维活动真实有效,语言的迁移和内化就很轻松,学生和教师都很有成就感。
  在长期的使用中,我不断地认识到,有了高质量的练笔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方案就已初步成形,且围绕练笔设计展开的课堂教学操作起来十分轻松。我开始越来越自觉地用随文练笔来构建我的阅读课堂教学。
  一次公开课展示活动,我执教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课文中的怀特森先生有意编造了有关“猫猬兽”的诸多知识,让“认真学习”的学生在随堂测验中全都得了零分,以此提醒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一事一议的手法,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出发,阐明了一个道理。在教研员老师的指导下,我针对“事”和“理”采用了两个练笔设计来构建课堂。
  练笔设计1:
  练笔设计2:
  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让他们找一找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做的。练笔设计1能帮助学生理清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我放手让学生找,可以是具体的描写,也可以是概括的叙述。接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将填写的句子有序地进行排列,再连起来读。这个练笔的过程一步步呈现了学生对怀特森先生做法的认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即理解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而练笔设计2则借旁人的质疑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以此突破本文的难点。这是对本文的概括,也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事与理结合的写法。就这样,我用两个练笔设计串起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操作简便,使学生在轻松的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中,对课文一事一议的写法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试着用这种方法写作。
  《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给了教师明确的训练点,也教给了学生具体的研读方法,“随文练笔”这一形式真正简化了教学步骤,提高了课堂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随文练笔的合理使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更简洁更高效,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深入。当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再是件难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随文练笔使用手册》的编写和推行,对学生和教师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315300)
其他文献
有效,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效。听了本校叶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一课,笔者认为在“把握目标”中预设、在“关注生成”中引入、在“层层深入”中朗读,都能使课堂更有效。  一、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  《小珊迪》 是浙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叶老师预设的目标为:1.读通课文,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1— 8自然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叶老师预设了
【背景简介】  随文练笔,我理解为课堂中师生合力共同完成的一项综合性任务。它常以课文内容为话题,以课文语言为语料,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简化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益的好策略。  本学期,我在执教《开国大典》一课时,大胆地设计了两处随文练笔来推动课文教学:认识“开国大典”,通过完成类似名词解释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抽取整理出关键信息;聚焦摹状场面的摹状词句,加以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公开课及家常课中教者在拓展作者简介时,做得好的大有人在。但也冷静地看到,关于作者拓展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拓展时对内容选择根本不加推敲,只是程式化地标明“姓名、生卒、何许人氏、有何大作”等,无关痛痒的拓展环节根本起不到通过了解作者背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呼唤怎样的作者简介,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为例,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
先生早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教育系,师从我国心理学泰斗陈立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劳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心理学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生即深入小学与教师一起开展教学实验与行动研究,着重探讨儿童识字效能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一生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根基。经历十年浩劫,我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百废待兴。1979年,先生应我国教育心理学前辈潘菽教授之邀,参与《教
最近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名教师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该教师在面对美丽的“意外”时,镇定自若,巧妙地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使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片段】  师:小鱼的心里话被你们听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干什么?对!他正在救小鱼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看出小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反馈):“他走得很慢
儿童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他们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对世上万物充满了好奇感,拥有自己纯真的独特体验。写话,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体验多彩的世界,丰富内心的情感,展现生命的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从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来说,写作能力也往往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这是略读的要义,但是“略读课文”教学不能等同于“略读”的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略”的味道,对文本各个内容教得简单,成“简略而过”的印象。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该有其“精”的一面,所谓精,就是像精读课文那样精教。在“略”中体现出“精”,才能展现出略读课文教学的精彩,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略读
【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做到读中有思考。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能仿照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文章在该单元主题“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照下,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文本篇幅不长,但内容却关注了司马迁的一生,所以不少故事只是一笔带过,而这常常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浅尝辄止
【摘 要】以“文坛新秀榜”为载体的习作评价是集发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为一体的新颖的评改平台。在班级中组建“文坛联盟”,推选佳作,然后通过教师的导向示范,在榜上以“盟友点击”“同盟回击”以及“亮点共赏”的形式进行评价,随时随地进行评价,并辅以相关的动力系统。  【关键词】文坛新秀榜 文坛联盟 盟友点击 同盟回击 动力辅助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教学中批改学生的作文已成为教师最头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