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研究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数学发展,提高数学素养。
  一、思维发展较慢,具体思维为主,比一般学生更依赖直观材料。
  1.生活中直接经验的缺失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上小学之前的幼儿生活中,孩子们通过玩积木,做手工,随父母购物等活动,已经获得了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的初步概念。这些经验都为他们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有些学困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这些经验,导致“无法解读”或“解读不清”,也就无法顺利获得数学概念。
  如,有的学生平时很少数糖、人等具体事物,在学习数的概念时,就会数不清,搞不清数的大小。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一有空,就拿一些手边东西(积木、本子等)让他数,数得又对又快,就奖励☆,并激励他“满10颗☆就奖励你一颗糖”。过一段时间,再让他数数得到了多少☆,并问他:“再得几颗☆就能得到奖励了?”多和他的父母沟通,让他在家里多数东西。一段时间后,发现他数数的本领变强了,而且数的大小关系也能弄清楚了。
  2.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比较模糊
  在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有些学生不能从整体去观察,往往观察到一两个面是正方形,就说它是正方体。导致一个长方体以不同的角度出示,由于注意的面不同,他就会轻率地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尽可能多地出示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帮助他们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再通过观察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让学生讨论思考:它到底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再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方法:你觉得观察一个面能不能判断出一个物体时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那要怎样观察?从而总结出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要观察多个面,如果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就是正方体;如果其中有长方形的面,就是长方体。
  因此,对于这些因为方法不够科学,导致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学生,我们要针对他方法中出现的漏洞,通过类比,发现矛盾,从而完善方法,并在矛盾中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注意不稳定,持久性差,比一般学生更注重学习材料的呈现形式。
  1.注意持久性差
  一般的,5~7岁的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左右。有些学困生的注意保持时间更短。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完,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再这个问题上,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有的学生是因为习惯不好,散漫惯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在上课的时候,尤为关注他们,过段时间就要向他们提问,或者看着他们、走到他们的旁边,以此提醒他们继续注意听讲。
  有的学生是因为生理原因,如铅超标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建议家长去医院检查,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后,配合家长,进行相关治疗。
  因此,对于注意持久性差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培养他注意的持久性。
  2.注意的范围小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物体的数量。它主要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经验,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比成人窄,尤其是学困生,其注意范围更狭窄。他们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如读题时,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或者读了后面的话,忘了前面的话,注意的范围很小。要想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教师应做到:一是要求学生带着理解连贯地读;二是理解时充分运用直观教具;三是有条理地组织学习材料;四是知觉对象离学生近一些。
  3.注意的分配能力较弱
  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听课时,眼、耳、手、脑的配合往往不够,表现为注意能力不强,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注意的转移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学困生注意转移性较差,由一种活动立即转移到另外一种活动上的能力欠佳,往往是一种活动进行了很长时间,注意还停留在先前的那种活动上。我会通过“我要来考考你们了,看谁能过关”,“除了手上有10,还有哪里有10”等简洁有趣的过渡语,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问题上。
  三、记忆效果差,以死记硬背为主,比一般学生更容易遗忘。
  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有些学困生虽然暂时记住了等式的样子,但做练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理解数之间的关系,死记硬背算式的形式,回忆的时候,有些细节就会出现问题。我借助具体的长方形,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帮助学生弄清两种方法的具体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等式的意义是可以先算一组长、宽的和,再求两组长、宽的和;也可以先分别算出长、宽各有多少,再把长、宽合起来;两种方法都是求长方形的周长,结果是一样的。还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a和b是两个小偷,被关在监狱(括号)里,警察c负责看守,一天,两个小偷逃出来了,警察c先抓住了a,又把b抓住了,帮助学生进行意义记忆。
  每个学生都有记忆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尽可能使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使其使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活动,做到“口到、手到、眼到、心到”;其次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法。记忆法有许多种,对于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的形象记忆法;对于学过的内容,可以经常性地、及时地尝试回忆,使用记忆法。事实证明,在教学中即时复习,多提问学困生,会使他们的记忆得以长久。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困生将所得知识不断深化,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一题多变,多加练习,培养其灵活应变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诱导,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取长补短。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教师、学生对学困生都要坚持正面教育和帮助,严禁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对学困生予以关心和帮助。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是中专教学中的重点,对中专学生的发展意义深远。本文从中专数学厌学生的原因出发讨论,分析了应对中专数学厌学生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中专数学教育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专数学厌学生 情况分析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育普及”理念的影响下大量中专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出现。虽然从表面看来这种现象让人可喜,然而随即暴露出的“
一、问题提出  运算能力一般理解为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近几年,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业测评的研究颇多,但是专注于分析运算能力现状的研究相对缺乏。笔者
摘 要:通信工程关系到网络传输的质量,尤其是在施工和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质量更是影响重大。这是由于线路施工部分对于整个通信工程网络传输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对于通信工程的需求,随之同步增长的还包括人们对于数据传输的需求。在此背景之下,关注通信线路施工质量,分析线路施工要点以及提升线路施工质量水平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通信工程;线路施工;常见问题;施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兴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教师可根据数学兴趣的指向性,把兴趣
橘小实蝇是多种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年发生3~11代,周年均可发生,世代重叠明显,发生为害严重.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四川、重庆等橘小实
期刊
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习离不开思考。尤其是数学,更是一门思考的学科。但数学思考,笔者认为不仅仅指学习过程中的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数学问题,还应包括数学学习过后的再思考。再思考就是进行数学学习反思。数学学习反思就是学生以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调控,分析与检验、体悟与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反思,梳理
摘 要: 在解決实际问题中,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述、一题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将复杂的问题提炼为简单问题,多角度思考,在多问、多解、多述、多变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形式多样 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地探求、探索、探讨、探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着。笔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數学课程标准,剖析教师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亲历数学活动过程,有效建构数学知识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 建构知识 能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独特体验,把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科研基金项目“重介质选煤工艺中磁性介质回收技术研究”于 2 0 0 1年度按计划完成。研制成功专门用于细粒磁性介质的新设备———XCTN和 2XCTN系列磁选机。使我院具
一、扎实:以生为本,重在增量2013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定义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应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