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也提出了“时习旧闻,而每有所得”的主张。而当今社会,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大潮,时代需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者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断自我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迁移规律,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本人就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知识体系,创设迁移情境
北京市特级教师缪玉田认为: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摸清新知识是在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构成的,倘若每种知识都当作新知识来讲,那就显得太费力了。这就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相同或相似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与新的学习课题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材料,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使学生准确把握各知识的生长点与转折点,及时有效的利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再通过一些实例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很轻松地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并把它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
二、注重比较分析,促进迁移实施
学习间的迁移,主要是由于共同原理造成的。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些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实践证明,如新知识和同化它的原有观念分辨程度越高,也就越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所以,我们在教学原理、概念时要充分呈现一系列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便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比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按除不尽和除尽分类,在除尽的算式中再找出是自然数除以自然数,商又是整数的算式,让学生明白这类算式才叫整除。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明白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而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的道理。而我们研究的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在整除算式中研究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约数的概念引进公约数的概念,用倍数的概念引进公倍数的概念。这样通过一系列比较性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迁移,从而掌握新概念。这样教学,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知识的传授事半功倍。学生不仅学得懂,而且能抓住要点,学得牢,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迁移能力
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原有的知识结构是产生知识迁移的基础,但要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交给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钥匙”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纽带和桥梁,是解题的拐杖。在小学阶段,经常涉及的数学思想有: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可以渗透转化思想,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去求。在求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可以运用类比思想,把它和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类比。总之,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把这些思想方法能够正确的迁移到解决具体的题目中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培养发散思维,巩固迁移效果
理解、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概念,也不一定就能进行有效的迁移。实践证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实现迁移,而有的学生则显得相当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防止思维定势的产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的最好方法是一题多解,对于同一个问题,除了介绍常用的方法之外,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解题方法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才能促进知识积极的迁移。比如:有两筐同样重的苹果,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20千克放入第二筐,这时第一筐的重量就是第二筐的3/5,原来每筐重多少千克?这道题通常解法是20×2÷(1-3/5)-20。其实,我们如果引导学生画图,还可找出20÷1/4或者20×4的更简捷的解答方法。当然这题还可列方程解答或用比例去做。因此,我们老师教学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极迁移。
总的来说,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重视迁移教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江苏】
一、构建知识体系,创设迁移情境
北京市特级教师缪玉田认为: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摸清新知识是在哪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构成的,倘若每种知识都当作新知识来讲,那就显得太费力了。这就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相同或相似点,所以我们在教学前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与新的学习课题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材料,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使学生准确把握各知识的生长点与转折点,及时有效的利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再通过一些实例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很轻松地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并把它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迁移。
二、注重比较分析,促进迁移实施
学习间的迁移,主要是由于共同原理造成的。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有些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完全相同,实践证明,如新知识和同化它的原有观念分辨程度越高,也就越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所以,我们在教学原理、概念时要充分呈现一系列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便区分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比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按除不尽和除尽分类,在除尽的算式中再找出是自然数除以自然数,商又是整数的算式,让学生明白这类算式才叫整除。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明白能整除的一定能除尽,而能除尽的不一定能整除的道理。而我们研究的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在整除算式中研究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约数的概念引进公约数的概念,用倍数的概念引进公倍数的概念。这样通过一系列比较性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迁移,从而掌握新概念。这样教学,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知识的传授事半功倍。学生不仅学得懂,而且能抓住要点,学得牢,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迁移能力
奥苏伯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原有的知识结构是产生知识迁移的基础,但要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能交给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钥匙”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连接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纽带和桥梁,是解题的拐杖。在小学阶段,经常涉及的数学思想有: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归纳思想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可以渗透转化思想,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去求。在求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可以运用类比思想,把它和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类比。总之,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把这些思想方法能够正确的迁移到解决具体的题目中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培养发散思维,巩固迁移效果
理解、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概念,也不一定就能进行有效的迁移。实践证明,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的学生能较轻松地实现迁移,而有的学生则显得相当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防止思维定势的产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的最好方法是一题多解,对于同一个问题,除了介绍常用的方法之外,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解题方法的引导,尽可能多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才能促进知识积极的迁移。比如:有两筐同样重的苹果,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20千克放入第二筐,这时第一筐的重量就是第二筐的3/5,原来每筐重多少千克?这道题通常解法是20×2÷(1-3/5)-20。其实,我们如果引导学生画图,还可找出20÷1/4或者20×4的更简捷的解答方法。当然这题还可列方程解答或用比例去做。因此,我们老师教学中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极迁移。
总的来说,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情境,重视迁移教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