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减负”的提出,分析了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与弊端:问题提出的单向化与答案的绝对化;作业形式的单一化与评价的片面化。在此基础上,着力探讨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的实施策略:笔绘生活。激发兴趣;玩写结合,体验激趣;模拟表演,情景再现;读写结合,适当延伸;课外实践,搜集交流;剪贴结合,巩固强化;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实施策略
近年来,在“减负”的大力推广下,各教育局都做了说明: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作业,要让学生作业既“减肥”又“增值”。而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却无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我们重构作业设计,承辅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语文作业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与弊端
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度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能力的发展;设计者客观性较强,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布置时过多考虑了作业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其作业质的优劣;同时,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的作业内容,往往让学生被动接受。如此枯燥、呆板的作业设计,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归纳,主要是以下几点:
1、问题提出的单向化。在传统的作业中,学生没有自主权,几乎所有问题都由课本或教师来提供。由此,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有待训练。
2、问题答案的绝对化。传统作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在作业的批改中,过于强调了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而对其质量的评价,则只是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非“对”即“错”,过于绝对化。
3、作业形式的单一化。作业设计原本可以多层次的,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听说与阅读,更甚者是一次调查、一个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使学生去积极思索,探求答案,这也是一种“作业”。而传统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几乎只局限于书面作业。
4、作业评价的片面化。传统作业的批改全凭老师说了算,学生没有机会对作业作自我评价,这就造成了学生毫无反省意识,没有责任感,甚至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后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
二、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的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作为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更应注重拓展延伸,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令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设计了以下几种语文作业:
1、笔绘生活,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讲解、读书难免枯燥,我们不妨换个方式——绘画,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来学习,来理解。如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这样的:“画出你喜爱的东西,再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称,看谁画得多,写得正确。”这样的作业,既让他们在复习与巩固汉语拼音的同时,训练了拼读与拼写的能力,又给了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绘画本领。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如学完了《草原的早晨》《春到梅花山》《小池塘》等写景课文后,学生的课外作业则是将课文中的景色描绘于纸上,学生借助想象,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生动优美的图画。
简单的一次绘画,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新奇的感觉。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玩写结合,体验激趣。每个生命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学生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时机,巧妙利用那些动态因素,设计灵动多变的游戏活动。如在给学生布置每周一练的周记前,可利用在校的空余时间,跟学生一起开展一次拔河、知识问答等竞赛,或是与他们放风筝、玩一玩“翘板接毽”等游戏。这些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游戏中,实际参与、亲身体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活动经历叙述下来,就有话可写、写之有序。
3、模拟表演,情景再现。为了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起他们的创造力。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暂时合弃书面表达的作业,利用孩子喜爱表现的特点,分角色地表演课文内容,或是演课本剧。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
4、读写结合,适当延伸。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师就应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边思。如让学生读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阅读2—_3篇童话故事,并用开“故事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读童话、讲故事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的必需。阅读童话故事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积淀了语感经验,丰富了他们的“心理词典”。在教学中,我们还可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如在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通过诵读、感悟,学生理解了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着写诗,教者再稍加引导,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韵美。除了仿写,我们还可以设计续写、改写这样的作业。
5、课外实践,搜集交流。搜集资料,思考交流是学生相互启发与学习、合作交流并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是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学完《孙中山破陋习》之后,我让学生去“寻访身边的爷爷奶奶、伯伯大妈,了解当时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学生们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去做了,回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许多内容连我都没想到,比如“包办婚姻~一夫多妻~男人扎辫子”等。这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并发展了能力。
在当今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除了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寻访,还可以上网搜集,查阅书本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立体的。
6、剪贴结合,巩固强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剐开始学习时,虽识字不少,但认读与书写还不能同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剪贴小报”这样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让学生在商品包装袋、报纸、宣传单等废旧物上剪下自己认识的汉字,再按一定的意义把他们摆在一张小报上,于是,就有了“我爱校园”“今天的空气真好啊”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汉字,积累了语言,也增长了语文知识与才干。
7、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作为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有时,可以布置学生去有目的地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如观察植物的特点与生长过程,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变化等,并写出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儿,或是感兴趣的事,将之形成一篇篇观察日记。着眼观察、动笔纪录、用心思考,这样的观察作业,无疑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肖川博士曾言:“作业时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凭借多样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其知识,拓宽其视野,砥砺其能力。
参考文献
[1]《给学生营造一片快乐的天空》
[2]《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实施策略
近年来,在“减负”的大力推广下,各教育局都做了说明: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量布置作业,要让学生作业既“减肥”又“增值”。而传统的语文作业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却无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我们重构作业设计,承辅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语文作业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与弊端
传统的作业设计过度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能力的发展;设计者客观性较强,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布置时过多考虑了作业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其作业质的优劣;同时,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的作业内容,往往让学生被动接受。如此枯燥、呆板的作业设计,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对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归纳,主要是以下几点:
1、问题提出的单向化。在传统的作业中,学生没有自主权,几乎所有问题都由课本或教师来提供。由此,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有待训练。
2、问题答案的绝对化。传统作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在作业的批改中,过于强调了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而对其质量的评价,则只是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非“对”即“错”,过于绝对化。
3、作业形式的单一化。作业设计原本可以多层次的,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听说与阅读,更甚者是一次调查、一个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使学生去积极思索,探求答案,这也是一种“作业”。而传统作业的形式过于单一,几乎只局限于书面作业。
4、作业评价的片面化。传统作业的批改全凭老师说了算,学生没有机会对作业作自我评价,这就造成了学生毫无反省意识,没有责任感,甚至会影响将来进入社会后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
二、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的实施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作为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更应注重拓展延伸,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令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设计了以下几种语文作业:
1、笔绘生活,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讲解、读书难免枯燥,我们不妨换个方式——绘画,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来学习,来理解。如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这样的:“画出你喜爱的东西,再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称,看谁画得多,写得正确。”这样的作业,既让他们在复习与巩固汉语拼音的同时,训练了拼读与拼写的能力,又给了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绘画本领。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如学完了《草原的早晨》《春到梅花山》《小池塘》等写景课文后,学生的课外作业则是将课文中的景色描绘于纸上,学生借助想象,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生动优美的图画。
简单的一次绘画,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新奇的感觉。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玩写结合,体验激趣。每个生命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学生亦是如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时机,巧妙利用那些动态因素,设计灵动多变的游戏活动。如在给学生布置每周一练的周记前,可利用在校的空余时间,跟学生一起开展一次拔河、知识问答等竞赛,或是与他们放风筝、玩一玩“翘板接毽”等游戏。这些游戏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游戏中,实际参与、亲身体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再让学生将自己的活动经历叙述下来,就有话可写、写之有序。
3、模拟表演,情景再现。为了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起他们的创造力。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暂时合弃书面表达的作业,利用孩子喜爱表现的特点,分角色地表演课文内容,或是演课本剧。例如教学《群鸟学艺》可以分角色表演,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可以表演课本剧,它将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它将比一切的语言文字更深刻。
4、读写结合,适当延伸。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教师就应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记、边思。如让学生读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也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阅读2—_3篇童话故事,并用开“故事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读童话、讲故事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的必需。阅读童话故事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积淀了语感经验,丰富了他们的“心理词典”。在教学中,我们还可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想象力,让学生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如在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通过诵读、感悟,学生理解了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着写诗,教者再稍加引导,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韵美。除了仿写,我们还可以设计续写、改写这样的作业。
5、课外实践,搜集交流。搜集资料,思考交流是学生相互启发与学习、合作交流并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它是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如学完《孙中山破陋习》之后,我让学生去“寻访身边的爷爷奶奶、伯伯大妈,了解当时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学生们很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去做了,回到课堂上交流的时候,许多内容连我都没想到,比如“包办婚姻~一夫多妻~男人扎辫子”等。这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培养并发展了能力。
在当今时代,搜集资料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本领。除了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寻访,还可以上网搜集,查阅书本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立体的。
6、剪贴结合,巩固强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剐开始学习时,虽识字不少,但认读与书写还不能同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剪贴小报”这样学生力所能及的作业,让学生在商品包装袋、报纸、宣传单等废旧物上剪下自己认识的汉字,再按一定的意义把他们摆在一张小报上,于是,就有了“我爱校园”“今天的空气真好啊”等主题鲜明的识字小报。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了识字,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汉字,积累了语言,也增长了语文知识与才干。
7、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作为教师,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由课堂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有时,可以布置学生去有目的地观察某一种事物或现象,如观察植物的特点与生长过程,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天气变化等,并写出一定数量的观察笔记。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做一个有心人,随时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儿,或是感兴趣的事,将之形成一篇篇观察日记。着眼观察、动笔纪录、用心思考,这样的观察作业,无疑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肖川博士曾言:“作业时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凭借多样的作业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其知识,拓宽其视野,砥砺其能力。
参考文献
[1]《给学生营造一片快乐的天空》
[2]《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