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鉴赏中进行审美教育“四法”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19890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
  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在形式,在更深处更是诗人情感的一种折射。对偶对仗使诗歌更富有节奏,而顶针回环又使诗歌优美流畅。如《再别康桥》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和结尾处“我悄悄的挥手,告别西天的云彩”前后呼应,有浑然之美,而诗人不愿打扰康桥的美景,把那份美好保存在内心深处的细微情感就在这样缓缓流动的诗情中静默了。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用多种手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品读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进而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
  二、咬文嚼字,品味诗歌炼字之美
  诗歌讲究凝练之美,每个字都涵盖着丰富的内涵,它用最精炼的字词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的诗歌甚至是每一个字都有极其动人的表现力。对于有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字字落实,否则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求学生反复品味,只有这样才可以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在南冈低头割麦的情景,其中“蒸”和“灼”描绘出了农民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的辛劳,而“惜”字则把农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的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品读这些字词,让学生切身感受农业民生,体会作者的情怀。
  三、知人论世,激发情感之美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拈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诗歌鉴赏,一定要了解诗人及其写作背景、艺术风格,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他虽然有收复失地的理想,但却壮志难酬,这种豪壮的英雄之情与难以实现的绝望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反差。特别体现在其《破阵子》中:开篇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诗人一生都郁结于心,难以遣怀的情感都化作了大量的爱国诗作,而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知人论世方能读懂作品。
  四、多元解读,构筑鉴赏之美
  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种感受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西方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一部真正成功的作品,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使原作的内涵更加丰润。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要融入自身的感受。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语言非常朴素的小诗,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解读鉴赏,又别有风味。作为一名台湾诗人,余光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写下了这首诗歌,思乡中交融了爱国之情。作者在历经沧桑之后,把文化寻根、落叶归根的愁思都浓缩到了具体的意像中。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会那浓浓的乡愁,去理解诗人特殊的情怀。在恰当的时候教师还可播放抒发乡愁的音乐,让学生在情景中渐入乡愁,从而与作品共鸣。每个人生阶段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教师不要苛求学生一下子理解各种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心中埋下诗的种子,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生根发芽,铸就诗情诗意。
  诗歌是语言运用的特殊果实,诗人是语言的天才建筑师。青少年正处于情感勃发、感受敏锐的特殊时期,对于诗歌具有独特的感悟力。诗歌鉴赏能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感悟和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重视诗歌鉴赏,把自己独有的感悟投入到文本中去,完成教师、学生和诗人三者之间的对话,提高诗歌鉴赏的主体——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外,更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感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做人的真谛,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情感教育,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导入,建立情感纽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师的首要关注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只能死板地掌握
对于健康,许多人会把它仅仅归纳为身体健全,没有缺陷和疾病。但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真正的健康,还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全的人格越来越受关注。“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是蔡元培先生对于普通教育宗旨的定义。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更需要注重对于人格的教育。  一、人格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人格?一般对于人格的定义都很抽象,不具体。心理学上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争取获得更多知识的一种行为。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培养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学生所接受的整个教育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意义重大。因此,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贡献绵薄之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件事物拥有兴趣的时
在一次研究性学习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突发奇想,决定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实习作业,内容是测量已经成型的树枝间夹角的大小。通过观察、测量、汇总、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我们惊奇地发现:如果没有外在因素(即病虫害或空间狭小等因素)的影响,只要给数枝提供充分的生长空间,已经成型的数枝间的夹角大多数在51°左右,其余弦值恰好接近于■(即黄金分割数),而且树型整体看起来比较美观和谐的树的树枝间夹角绝大多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生是正处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性格较为活泼好动,有的同学还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身体力行  (一)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只有十几岁年龄的初中生眼中,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过程大多数是通过语言信息的输入。但是,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信心。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保证,多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对话方式让学生主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活动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对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一起发生、相辅相成的,它们一起组成学生的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因素参与,学习活动就不能长久维持。因此,英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教学辅助活动,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以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学生面临的课程一下子增多,难免使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和兴趣发生转移。而语文作为一门学生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的学科,很容易就在新增加的课程,比如初中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前败下阵来,成为学生第一个“抛弃”的对象。学生往往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语文,认为语文每天都在使用,语文不用花太多时间,甚至不用听讲,也不会落下别人很多。在相当一部分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眼中,语文无非就是多认识几个生字词,没
一、初中语文作文中学生情感融入现状  (一)学生为应试而写作  由于升学的压力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平常练习写作时习惯套用优秀作文的立意。虽然优秀作文的立意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其实很多学生没有真情实感,无法很好地把握、体现作文的主题,从而使得文章僵硬、别扭。  还有些教师为了学生考试作文的高分,在平时训练时传授给学生一些“高分作文技巧或规则”,但有些学生并不能把这些技巧或规则运用自如,便造成了作文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