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开启智慧的大门。
关键词:兴趣;生活资源;动手操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从中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数学的无限情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而且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善于利用生活资源
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有生活味的数学,感觉身边就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也因此由枯燥、单调、乏味变得有趣丰富。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一课,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先出示一组从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例子。这些例子的呈现,让学生倍感熟悉、亲切,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油然而生。在“小小新闻发布会”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百分数知识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之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也得到深刻理解。
二、巧用学生身边事物
学生身边事物有时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当学生对数学某些知识的理解不完全或产生混乱时,教师可以随手拈来。如,“圆锥的体积”中有一道习题:一个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是3 cm、4 cm,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很抽象的题目,大多学生想象力和空间感不强,无法理解题意。怎么办?教师的讲解显然苍白无力,学生没兴趣也不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直角三角板自己转一转,在转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轴,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怎样求它的体积。这些问题随着学生轻轻一转都迎刃而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换一种方向再转一转,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利用身边事物亲自体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理解了题意,还提高了解题兴趣。
三、合理安排时机动手操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这块的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只是教师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未免变成纸上谈兵。没有了动手操作,几何图形将会失去它应有的灵动。因此,在教学有关几何知识时,一定要合理安排时机,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多,特别是研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课中,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分小组一起探究,并做好记录,教师可适当做些提示进行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了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也很有成果,很多小组都如期完成了合作任务。在交流汇报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此时无需教师的讲解,教师学会放手,把动手机会给了学生,学生也变得善学、乐学。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有关包装方案的习题:把两本数学书包装起来,有几种包装方案?哪种方案使用的包装纸最省?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一会儿,学生得出了三种包装方案,我让学生一一展示。接下来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把数学书封面的两个面叠放在一起最省包装纸。然后教师乘势追问:“为什么呢?那以后包装物体时只要怎样就能最省包装纸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明白了包装方案的策略,不但学得轻松,而且从中增长了无限乐趣,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包装有这么多的奥妙!
四、适当安排竞赛活动
小学中的计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含口算、估算、混合运算、简算等。枯燥单一的机械式训练早已让学生厌烦,而现在的学生计算现状也不容乐观,写作业时总是错处百出、五花八门。即使经过强化训练也不见起色,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计算失去兴趣,计算方法掌握不好。面对现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适当安排竞赛活动。如,六年级下册毕业总复习的“数的运算”的简算,简算一直是计算中的难点,学生对定律不理解,计算不灵活,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怎么办?竞赛一:把学生分为两组,出示两道简算题,一组按顺序计算,一组简算。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明白简算带来的方便,明白简算的意义,今后能自主地简算。竞赛二:课后布置学生自主编写4道简算题,比一比看谁编得好,汇总后在班上进行随意抽题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巧。在两次的竞赛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根据定律编题,还能根据定律简算,一箭双雕。学生不但对计算产生极大兴趣,而且从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沉睡的兴趣。那么,兴趣将会开启智慧的大门。
编辑 韩 晓
关键词:兴趣;生活资源;动手操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乐意走进课堂,从中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细细品味数学的无限情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而且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善于利用生活资源
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有生活味的数学,感觉身边就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也因此由枯燥、单调、乏味变得有趣丰富。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一课,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先出示一组从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例子。这些例子的呈现,让学生倍感熟悉、亲切,学习百分数的兴趣油然而生。在“小小新闻发布会”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例子在班上交流。在这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百分数知识也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之后,通过学生之间的展示交流,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也得到深刻理解。
二、巧用学生身边事物
学生身边事物有时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教育机智。当学生对数学某些知识的理解不完全或产生混乱时,教师可以随手拈来。如,“圆锥的体积”中有一道习题:一个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是3 cm、4 cm,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很抽象的题目,大多学生想象力和空间感不强,无法理解题意。怎么办?教师的讲解显然苍白无力,学生没兴趣也不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直角三角板自己转一转,在转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轴,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怎样求它的体积。这些问题随着学生轻轻一转都迎刃而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换一种方向再转一转,还有意外的收获。学生利用身边事物亲自体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理解了题意,还提高了解题兴趣。
三、合理安排时机动手操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中的“几何图形”这块的知识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只是教师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未免变成纸上谈兵。没有了动手操作,几何图形将会失去它应有的灵动。因此,在教学有关几何知识时,一定要合理安排时机,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多,特别是研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课中,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分小组一起探究,并做好记录,教师可适当做些提示进行引导。学生亲自经历了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也很有成果,很多小组都如期完成了合作任务。在交流汇报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此时无需教师的讲解,教师学会放手,把动手机会给了学生,学生也变得善学、乐学。
又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有关包装方案的习题:把两本数学书包装起来,有几种包装方案?哪种方案使用的包装纸最省?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一会儿,学生得出了三种包装方案,我让学生一一展示。接下来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得出把数学书封面的两个面叠放在一起最省包装纸。然后教师乘势追问:“为什么呢?那以后包装物体时只要怎样就能最省包装纸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明白了包装方案的策略,不但学得轻松,而且从中增长了无限乐趣,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包装有这么多的奥妙!
四、适当安排竞赛活动
小学中的计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含口算、估算、混合运算、简算等。枯燥单一的机械式训练早已让学生厌烦,而现在的学生计算现状也不容乐观,写作业时总是错处百出、五花八门。即使经过强化训练也不见起色,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计算失去兴趣,计算方法掌握不好。面对现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适当安排竞赛活动。如,六年级下册毕业总复习的“数的运算”的简算,简算一直是计算中的难点,学生对定律不理解,计算不灵活,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怎么办?竞赛一:把学生分为两组,出示两道简算题,一组按顺序计算,一组简算。通过计算对比,让学生明白简算带来的方便,明白简算的意义,今后能自主地简算。竞赛二:课后布置学生自主编写4道简算题,比一比看谁编得好,汇总后在班上进行随意抽题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巧。在两次的竞赛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根据定律编题,还能根据定律简算,一箭双雕。学生不但对计算产生极大兴趣,而且从中掌握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沉睡的兴趣。那么,兴趣将会开启智慧的大门。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