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本人有幸参加了温州市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教学活动,深受启发。本文旨在结合本次活动的几堂课及自身的教学体会,具体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中,在新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改变传统教学结构所形成的新型师生媒体关系和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以及学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建设。
一、善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网络信息化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包括各类音乐网站、音乐信息库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提出学习的目标、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音乐网站、音乐信息库网址,让学生利用音乐资源自己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中比较方便、实用。在这种研究型的课程中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信息技术作品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例如,该次活动中,永中一小陈婵老师教学《埙》的教学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埙》,然后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让学生自由上网查询,浏览“埙”的品种、来源、历史、材质等等内容,并打开“音乐交友网”,让学生聆听有关“埙”的音乐,并在论坛上推荐交流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教师机查看学生机、网上浏览查看学生的论坛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之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行研究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站,选择自己探究学习的内容,并围绕一定的中心广泛搜集材料,在搜集整理材料中占有材料,并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口头向教师提问,也可在BBS中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发邮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做好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就这样,师生轻轻松松地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完成了教学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工具进行音乐创作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知识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而忽视了音乐创作美的作用。事实上,音乐活动从作曲到表演、欣赏,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曲是创作、表演是创作、欣赏的想象也是创作。日本学者青柳善吾在《现代音乐教育诸问题》中说:“‘自由作曲’即使技巧很差,仍然是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在这一点上跟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没有丝毫的区别。”美国在《2020视野》有关音乐未来教育中指出,“音乐践行活动是音乐学习的本质途径和形态”,而“音乐践行活动应该被广义地阐释为表演、作曲、即兴、听觉和运用音乐记谱法。”然而,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教学技术、手段落后,学生很难实现创作的愿望,即使创作,也很难展现。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结合起来,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就变得轻松自如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作曲大师》《Cakewalk/Sonar》《乐音》等软件,进行五线谱及简谱创作,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节奏变换”、“创作曲调”、“创编歌曲”、“音色选配”,而且还能够进行及时演奏,并根据需要进行随意修改。同时有不少软件还自带大量的伴奏数据库,如《TT作曲家》,即使是从未学习音乐理论的人,也能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例如,该次教学活动中叶秀静老师所教学的《我用电脑玩音乐》一课,就是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活动的一节课。叶老师通过电脑音乐游戏“勇敢者的游戏”导入新课《闪烁的小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的电脑创作。教师利用“贝音”软件的功能,通过用键盘敲击1、2、3、5、6输入音符,制作好音乐模型,并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音色的改变、变化节奏型、加入多轨旋律、加入打击乐器等多种变化,使得原本简单平淡的歌曲变得丰富而有趣。学生亦在课堂中培养了信息素养和创作能力。
这次教学活动使我认识了“贝音”软件。回校后,我马上下载了贝音软件运用到课堂中。我让学生创作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粉刷匠》。学生在我的解说和带领下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他们的创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更让我意外和激动的是,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老师,我能不能让歌曲一下子慢、一下子快啊?”“老师,我能不能在歌曲中加上‘粉刷匠’开心的笑声啊?”“老师,我想要……”除了把叶秀静老师上课中运用的变化加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外,我还让学生尝试了更多我没有想到而他们能想到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我深深觉得,不但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自身也学到了更多。
三、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网络下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向、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图书馆或家中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使他们拥有了超过成年人的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新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和活力。于是,有很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始录制下自己的歌声,通过Sound Forge立体声音乐处理软件等其他各种音乐软件进行处理、包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共同讨论、交流和学习。
该次活动中温十五中的吴芳老师就是通过展示本校学生“挂”在“九天翻乐行”上的网页,开始了《我们的歌声》这堂课的教学的。当在场的学生当看到自己身边普普通通的同学也能把自己的歌声展示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的时候,他们都跃跃欲试。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介绍了音乐制作软件,进行了音乐录制的教学。教师首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唱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大长今》,通过Sound Forge立体声音乐处理软件进行了扩大音量、降噪、调整音色、加入混响等效果的处理,然后加入伴奏音乐,最后再进行保存,上传至网络。课堂现场,教师还让学生用同样的手段进行了班级的班歌的制作。就这样,看似比较深奥又遥远的音乐制作就这么简单地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亲身的尝试。在这堂音乐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同现在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应用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责编杜华)
一、善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网络信息化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音乐学习资源,包括各类音乐网站、音乐信息库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提出学习的目标、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音乐网站、音乐信息库网址,让学生利用音乐资源自己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中比较方便、实用。在这种研究型的课程中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信息技术作品的方式完成研究任务。
例如,该次活动中,永中一小陈婵老师教学《埙》的教学模式,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出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埙》,然后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让学生自由上网查询,浏览“埙”的品种、来源、历史、材质等等内容,并打开“音乐交友网”,让学生聆听有关“埙”的音乐,并在论坛上推荐交流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教师机查看学生机、网上浏览查看学生的论坛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之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安排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行研究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站,选择自己探究学习的内容,并围绕一定的中心广泛搜集材料,在搜集整理材料中占有材料,并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口头向教师提问,也可在BBS中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发邮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做好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就这样,师生轻轻松松地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完成了教学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工具进行音乐创作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知识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而忽视了音乐创作美的作用。事实上,音乐活动从作曲到表演、欣赏,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作曲是创作、表演是创作、欣赏的想象也是创作。日本学者青柳善吾在《现代音乐教育诸问题》中说:“‘自由作曲’即使技巧很差,仍然是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在这一点上跟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没有丝毫的区别。”美国在《2020视野》有关音乐未来教育中指出,“音乐践行活动是音乐学习的本质途径和形态”,而“音乐践行活动应该被广义地阐释为表演、作曲、即兴、听觉和运用音乐记谱法。”然而,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教学技术、手段落后,学生很难实现创作的愿望,即使创作,也很难展现。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结合起来,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就变得轻松自如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作曲大师》《Cakewalk/Sonar》《乐音》等软件,进行五线谱及简谱创作,学生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节奏变换”、“创作曲调”、“创编歌曲”、“音色选配”,而且还能够进行及时演奏,并根据需要进行随意修改。同时有不少软件还自带大量的伴奏数据库,如《TT作曲家》,即使是从未学习音乐理论的人,也能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
例如,该次教学活动中叶秀静老师所教学的《我用电脑玩音乐》一课,就是利用电脑进行音乐创作活动的一节课。叶老师通过电脑音乐游戏“勇敢者的游戏”导入新课《闪烁的小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歌曲《闪烁的小星》的电脑创作。教师利用“贝音”软件的功能,通过用键盘敲击1、2、3、5、6输入音符,制作好音乐模型,并让学生利用软件进行音色的改变、变化节奏型、加入多轨旋律、加入打击乐器等多种变化,使得原本简单平淡的歌曲变得丰富而有趣。学生亦在课堂中培养了信息素养和创作能力。
这次教学活动使我认识了“贝音”软件。回校后,我马上下载了贝音软件运用到课堂中。我让学生创作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粉刷匠》。学生在我的解说和带领下做了非常多的尝试,他们的创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更让我意外和激动的是,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老师,我能不能让歌曲一下子慢、一下子快啊?”“老师,我能不能在歌曲中加上‘粉刷匠’开心的笑声啊?”“老师,我想要……”除了把叶秀静老师上课中运用的变化加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外,我还让学生尝试了更多我没有想到而他们能想到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中,我深深觉得,不但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自身也学到了更多。
三、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网络下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向、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图书馆或家中等场所进行个别化学习。由于成长环境的开放和接受教育途径的多向,今天的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能比成年人更为敏捷和广泛,使他们拥有了超过成年人的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新事物的理解途径。他们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更显示出一种学习的自然和活力。于是,有很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始录制下自己的歌声,通过Sound Forge立体声音乐处理软件等其他各种音乐软件进行处理、包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与其他音乐爱好者共同讨论、交流和学习。
该次活动中温十五中的吴芳老师就是通过展示本校学生“挂”在“九天翻乐行”上的网页,开始了《我们的歌声》这堂课的教学的。当在场的学生当看到自己身边普普通通的同学也能把自己的歌声展示在网络这个大舞台上的时候,他们都跃跃欲试。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失时机地介绍了音乐制作软件,进行了音乐录制的教学。教师首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唱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大长今》,通过Sound Forge立体声音乐处理软件进行了扩大音量、降噪、调整音色、加入混响等效果的处理,然后加入伴奏音乐,最后再进行保存,上传至网络。课堂现场,教师还让学生用同样的手段进行了班级的班歌的制作。就这样,看似比较深奥又遥远的音乐制作就这么简单地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亲身的尝试。在这堂音乐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同现在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作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应用交互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音乐教育中已经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