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学,精彩诵读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rr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培养方式,诵读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诵读是小学语文中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文章,自主探究文章的意思,踊跃提出问题,带着疑问进行课文的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诵读能力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保证诵读时间,提高诵读效果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授已经占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留给学生自主诵读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往往还没有通读全文就被教师打断,马上开始讲授其他方面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自主诵读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起到很好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诵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项过渡环节,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减少课堂上教师烦琐的知识点讲解,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诵读的时间,与学生产生互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诵读,提高诵读的实效性。
  在四年级《忆江南》的古诗词一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进行关于白居易这个诗人的简单介绍,并且让学生一起观看关于江南景色的一段视频,了解江南水乡的特点。通过10分钟的简单带入,学生已经逐渐对江南水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紧接着,我带着白居易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进行诵读,抑扬顿挫的诵读方法,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诗人的回忆情感。然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大声诵读,自主地分析白居易思念江南的感情。通过同桌互动诵读和小组合作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20分钟的自主诵读,给予他们充分的诵读时间,让他们熟悉诗句,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含义。最后10分钟我会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讲解,从而保障诵读的效果。诵读不能只是单一地“读”,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内容,通过出声的诵读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熟悉文章,并提前对文章进行分析。通过较长时间的文章诵读,从多个层次进行文章的情景理解和情感体会,从而有感情诵读。每一遍诵读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诠释,保障诵读时间,提升诵读效果。
  二、创设诵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前教学中,诵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通常都是教师抽取几名学生进行诵读。这种方式不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诵读中来,很多学生甚至没有诵读过一次,只是作为听众进行聆听,造成大部分学生的诵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其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单一的诵读方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学生走神,造成诵读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诵读的情境氛围,引用与文章情感相关的轻音乐的搭配方式,将学生带入诵读的氛围。
  比如在《桂林山水》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山水的纪录片。通过趣味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融入课文情景。“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有谁可以担任小导游,为大家讲解一下桂林山水的美景?”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将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桂林山水的背景音乐中融入感情,进行课文的诵读,锻炼学生的听、读、情感融入等能力,扩大诵读训练面。根据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情景化的诵读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通读全文体会文章含义,从而体验文章的情感。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诵读方式,以多媒体建立互动引导的教学体系,通过情景的带入,或诵读接力的游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诵读氛围中,提高诵读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三、多样诵读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合理运用诵读的方式可以提高诵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诵读能力的掌握。范读是诵读教學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诵读示范,但是不能让学生单纯地学习教师的诵读方式;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诵读的针对性,发扬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文章中,小金花跺着脚说道:“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会把这一句读得慷慨激昂。其实小金花这一句是表达了内心的沉痛,应一字一句地、缓慢低沉地诵读,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表达沉痛的情感。如果教师在诵读指导过程中过于单一,指导的方式过于生硬,只是告诉学生要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那么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教师的意思,单纯注重声音、语气的指导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对文章表达的情景没有良好诠释。
  笔者认为,教师在运用诵读方式的时候,可以先运用范读做示范,再指导学生利用个人读、齐读等方式来进行诵读,就可以达到气氛烘托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环境下,教师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锻炼。如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的通读,然后进行自主的情感探究、调换教学的顺序等等,从而提高诵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能力的培养,以读促学,精彩诵读。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新媒体的引导,让学生在诵读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每个环节,丰富教学氛围,提高诵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玉艳.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4).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学习是高中生习得语文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其中着重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阅读教学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分析,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以供教育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完全被物化和客体化了。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不再是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在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打破了自己的封闭状态,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关键词】
【摘要】纵观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到双基训练,到知、能、情的统一,到三维目标的形成,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教学理念引领着。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从角色、观念上发生了转变,为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本文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课堂教学准备、实施策略三个方面对构建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知人论世”的本意是阐述古人交友问题,然后逐步演化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今,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生活情景离实际生活太远,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合理运用;文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摘要】五年制大专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差、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语文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着重从兴趣激发,教授阅读方法,搭建阅读平台三个方面,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开卷有益的语文读物,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加强引导;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手法独特,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更符合他们强烈情感的表达、独特个性的张扬、自由性情的抒发。是很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课外语文;现代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
【摘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幼儿园教育应适合中国国情,以家园为中心,充分利用大自然教育儿童。本土文化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一笔财富,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也是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文化,学前儿童浸润于本土文化土壤中并一直得到本土文化的滋养。  【关键词】 本土文化;幼儿教育;家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周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第一水乡。她就像一颗夜明珠,散发着亮丽的
【摘要】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活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并提出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让中职语文更好地服务生活。  【关键词】中职;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是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当前新的教学形式下,急需转变以往单向性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创设与学生现有知识相关的情境或联系,以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发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以生为本;建构主义;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理念 
【摘要】“主问题”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提问。运用“主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激发学生情感。本文浅析了《詹天佑》第二课时中“主问题”的设计与分析。  【关键词】主问题;詹天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詹天佑》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要求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