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巨大提升作用,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学生喜欢背诵、重视背诵。问题出在哪里呢?仔细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背诵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误区~越多越好;误区二一一死记硬背;误区三一一化零为整;误区四一一只背不诵;误区五一一方式单一。我们只有正确应对,掌握好度,背诵才能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背诵;误区;应对
有人说“熟读”是学习语言最常用、最先进的方法,我们不是常常念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熟读”尚且如此,“成诵”更胜一筹自然不必多说。的确,背诵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几乎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入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巨大提升作用,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因而,“背诵”顺理成章地成为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杀手锏——好词,背!佳句,背!名篇,背!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学生喜欢背诵、重视背诵。学生讨厌背课文有以下正当理由:第一,文章难背;第二,背完就忘;第三,没时间背;第四,背完对语文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仔细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背诵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越多越好。有的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学生个个都是奇才,所教课文几乎都要求背诵。且不说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就是教学内容也良莠不齐呀!我们不妨想想:时间允许吗?是学生能力范围吗?所背内容确实有益吗?其实,通通能背诵的奇才只是极个别学生;所背的历时不忘,自始至终还能背诵十之六七的,已是天才了;教师所教的学生,都能成为人才就不错了。要求过高,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真正的好词、佳句、名篇淹没在茫茫学海而无缘熟读成诵,其结果是啥也没背诵,反而产生了厌倦情绪。
对策:精挑细选必背的内容,加上学生自选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不落重点,同时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误区二:死记硬背。有的教师在推荐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背诵时,往往只有推荐而没有指导,特别是一些生涩难懂的古诗文,诸如《三字经》《论语》等优秀章段,布置学生背诵后就不管了。
对策:对于一篇文章,首要问题是清楚它的意思,理解而后背诵,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说的对象的不同方面和性质,而议论文则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和主要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旬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背课文就是因事而语,有意义地背,言之有物,背之有理,既容易背诵,又不容易忘记。
误区三:化零为整。背课文比较艰苦,特别是一开始,要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有的教师化零为整,要求学生大段、长篇背诵课文,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这不无道理:最大限度保持了文章的完整美,不至于把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整体把握是有难度的,零碎的“美”(好词佳句)更容易消化吸收。一气呵成的要求,只会让他们的背诵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对策:我们何不“化整为零”来背诵呢?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哪怕只是几句话也好,先要建立信心和兴趣。不要贪多,想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况且,学生积累的零碎知识多了,自然会组合的,而且决不会只按原文的拼接顺序组合,组合的形式会很多一一其实是在创作了。当然,不是说一气呵成背下来不好,毕竟是理解力、记忆力更强的表现。但是,你敢说,大段、长篇地照着作者原有思维、套路记诵,这不会固化思维、僵化头脑吗?作文时不会不自觉地照葫芦画瓢吗?况且,能大段、长篇背诵课文,一气呵成的学生有多少呢?
误区四:只背不诵。事实上,“背”与“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背”是指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完整地记住原文的全部内容;“诵”是指结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来复现文章。所以背诵的意思就是完全凭记忆,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和感情来表达原文,复现原文。相信很多教師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达到“背”的要求就不追究了一一应付考试嘛。甚至也有教师认为,“背诵”就是“背”一一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完整地记住原文的全部内容而已,至于背的时候的语气、节奏、音调等等都可以忽视,哪怕字音背错都没有多大关系。试想,这样的“背诵”,对学生真正有好处吗?我看除了应付考试这唯一的“好处”之外,恐怕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这与死记硬背有多大区别?能记住多久?能“背”以致用吗?
对策:“诵”才能真正达到背诵的目的,教师要求学生达到“诵”的程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力。
误区五:方式单一。有的教师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就是多读几遍;不行,再读几遍;还不行,抄写几遍;再不行,你真笨呀,算了!
对策:背诵,说白了就是一种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形象记忆法、情景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的感官,不同的人也有所偏重,有的长于视觉记忆,有的长于听觉记忆,还有长于触觉记忆的(比如盲人辨别钞票)。我们何不教给学生更多的背诵方法呢?你可以把课文编成儿歌,可以编成情景剧台词,也可以给古诗配上一幅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找到并教给适合他们背诵的方法,还愁他们背不了吗?
总之,背诵是中国入学习语言的传统“法宝”,背诵的“度”掌握得好,它就能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方法。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用好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背诵;误区;应对
有人说“熟读”是学习语言最常用、最先进的方法,我们不是常常念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熟读”尚且如此,“成诵”更胜一筹自然不必多说。的确,背诵可以大大提升记忆力,那些历史上的伟人几乎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入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背诵对理解力、记忆力、表达力的巨大提升作用,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因而,“背诵”顺理成章地成为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杀手锏——好词,背!佳句,背!名篇,背!但可惜的是,没有几个学生喜欢背诵、重视背诵。学生讨厌背课文有以下正当理由:第一,文章难背;第二,背完就忘;第三,没时间背;第四,背完对语文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仔细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在背诵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越多越好。有的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认为学生个个都是奇才,所教课文几乎都要求背诵。且不说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就是教学内容也良莠不齐呀!我们不妨想想:时间允许吗?是学生能力范围吗?所背内容确实有益吗?其实,通通能背诵的奇才只是极个别学生;所背的历时不忘,自始至终还能背诵十之六七的,已是天才了;教师所教的学生,都能成为人才就不错了。要求过高,往往适得其反: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真正的好词、佳句、名篇淹没在茫茫学海而无缘熟读成诵,其结果是啥也没背诵,反而产生了厌倦情绪。
对策:精挑细选必背的内容,加上学生自选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不落重点,同时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误区二:死记硬背。有的教师在推荐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背诵时,往往只有推荐而没有指导,特别是一些生涩难懂的古诗文,诸如《三字经》《论语》等优秀章段,布置学生背诵后就不管了。
对策:对于一篇文章,首要问题是清楚它的意思,理解而后背诵,生吞活剥式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果的。在背之前首先要弄懂文章的中心内容,记叙文要弄清楚记述的事情、人物、时间、地点等,说明文要明白主要解说的对象的不同方面和性质,而议论文则要弄清所讨论的问题和主要的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要以文章内容为线索进行记忆,要弄懂上下旬之间的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而后才是语言上的起承转合。这样背课文就是因事而语,有意义地背,言之有物,背之有理,既容易背诵,又不容易忘记。
误区三:化零为整。背课文比较艰苦,特别是一开始,要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有的教师化零为整,要求学生大段、长篇背诵课文,一气呵成,不能间断。这不无道理:最大限度保持了文章的完整美,不至于把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整体把握是有难度的,零碎的“美”(好词佳句)更容易消化吸收。一气呵成的要求,只会让他们的背诵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对策:我们何不“化整为零”来背诵呢?从短到长,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哪怕只是几句话也好,先要建立信心和兴趣。不要贪多,想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况且,学生积累的零碎知识多了,自然会组合的,而且决不会只按原文的拼接顺序组合,组合的形式会很多一一其实是在创作了。当然,不是说一气呵成背下来不好,毕竟是理解力、记忆力更强的表现。但是,你敢说,大段、长篇地照着作者原有思维、套路记诵,这不会固化思维、僵化头脑吗?作文时不会不自觉地照葫芦画瓢吗?况且,能大段、长篇背诵课文,一气呵成的学生有多少呢?
误区四:只背不诵。事实上,“背”与“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背”是指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完整地记住原文的全部内容;“诵”是指结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来复现文章。所以背诵的意思就是完全凭记忆,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和感情来表达原文,复现原文。相信很多教師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达到“背”的要求就不追究了一一应付考试嘛。甚至也有教师认为,“背诵”就是“背”一一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完整地记住原文的全部内容而已,至于背的时候的语气、节奏、音调等等都可以忽视,哪怕字音背错都没有多大关系。试想,这样的“背诵”,对学生真正有好处吗?我看除了应付考试这唯一的“好处”之外,恐怕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了——这与死记硬背有多大区别?能记住多久?能“背”以致用吗?
对策:“诵”才能真正达到背诵的目的,教师要求学生达到“诵”的程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力。
误区五:方式单一。有的教师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就是多读几遍;不行,再读几遍;还不行,抄写几遍;再不行,你真笨呀,算了!
对策:背诵,说白了就是一种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形象记忆法、情景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的感官,不同的人也有所偏重,有的长于视觉记忆,有的长于听觉记忆,还有长于触觉记忆的(比如盲人辨别钞票)。我们何不教给学生更多的背诵方法呢?你可以把课文编成儿歌,可以编成情景剧台词,也可以给古诗配上一幅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特别是那些学困生,找到并教给适合他们背诵的方法,还愁他们背不了吗?
总之,背诵是中国入学习语言的传统“法宝”,背诵的“度”掌握得好,它就能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好方法。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并用好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