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已实施多年,综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是“不健康”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
一、“近视”的课堂
(一)关注当前,忽视未来
因为过分地关注教学成绩,教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钻研教材时,只把目光投注在所教的这一册语文书上,甚至只把目光投注在单篇课文上,忽略了单元课文编排的系统性,忽略了语文层级的衔接性以及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
(二)关注课内,忽视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的任务,可许多教师却仍是双手紧抓教科书,放不开也不敢放开,把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把课外时间都给了作业,急于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却忽略了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这些特性,从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弱、语文综合能力弱的局面。
二、“营养失衡”的课堂
(一)左倾人文性,右倾工具性
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比较有趣的现象:一种是“人文性至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花俏而热闹,教师刻意追求所谓的“亮点”,极力打造新形式、新套路,极力张扬人文性,吸引眼球。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丰富了,但理解能力和言语能力却还是停在原处。这样的公开课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成了点缀,是“冒险主义教学”;另一种则是“工具性至上”的课堂,走进这种课堂,你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读、在背课文,在抄写词语、句子,在反复品词析句,在理解句段、总结篇意等等,是“保守主义教学”。这“冒险主义教学”和“保守主义教学”都是极端的做法,是我们错误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导致的。
(二)重“教会”,轻“习得”
语文教师师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明明教了很多给学生,可学生就是不会用。学生学了那么多优美、形象、有趣的词语,可就是不知道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明明学了很多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可还是只“认得”不“理解”,更谈不上“赏析”运用了。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方面努力了、辛苦了,最后也心碎了。所以,教师不能不沉下心来好好想想症结所在。要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必须先了解语言的“习得”特性。“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学生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可称作“获得”。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能够学会运用语言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吸纳语言的能力。教育者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迅速有效地模仿和吸收语言。
三、“消化不良”的课堂
(一)内容讲解贪多求全——撑得慌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广越好。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不一而足,面面俱到。殊不知这其实是极不科学,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中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情,合理安排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清主次,巧妙设计,抓住重点,适时渗透、完成一些小目标。
(二)资源补充过多过杂——腻得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提高每个阅读环节的实效。为了提高阅读实效,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没能把握度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的补充过多过杂影响了教学的时间和效能。
(三)教学方法选择贪活贪杂——闹得慌
在日常听课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课非常热闹,活动很多、节奏很快、密度很高、感觉很好,但是,精彩的背后是思考的缺失和效果的错位。你会发现,虽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时间很少,独立思考和冷静分析的空间很小,知识目标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言语能力仍旧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在让课堂热闹起来的同时还要学会让课堂安静下来,因为文本需要学生静读,问题需要学生静思,情感需要学生静悟,作业需要学生静练。这样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近视”的课堂
(一)关注当前,忽视未来
因为过分地关注教学成绩,教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钻研教材时,只把目光投注在所教的这一册语文书上,甚至只把目光投注在单篇课文上,忽略了单元课文编排的系统性,忽略了语文层级的衔接性以及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
(二)关注课内,忽视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的任务,可许多教师却仍是双手紧抓教科书,放不开也不敢放开,把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把课外时间都给了作业,急于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却忽略了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这些特性,从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弱、语文综合能力弱的局面。
二、“营养失衡”的课堂
(一)左倾人文性,右倾工具性
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比较有趣的现象:一种是“人文性至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花俏而热闹,教师刻意追求所谓的“亮点”,极力打造新形式、新套路,极力张扬人文性,吸引眼球。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丰富了,但理解能力和言语能力却还是停在原处。这样的公开课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成了点缀,是“冒险主义教学”;另一种则是“工具性至上”的课堂,走进这种课堂,你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读、在背课文,在抄写词语、句子,在反复品词析句,在理解句段、总结篇意等等,是“保守主义教学”。这“冒险主义教学”和“保守主义教学”都是极端的做法,是我们错误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导致的。
(二)重“教会”,轻“习得”
语文教师师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明明教了很多给学生,可学生就是不会用。学生学了那么多优美、形象、有趣的词语,可就是不知道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明明学了很多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可还是只“认得”不“理解”,更谈不上“赏析”运用了。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方面努力了、辛苦了,最后也心碎了。所以,教师不能不沉下心来好好想想症结所在。要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必须先了解语言的“习得”特性。“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学生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可称作“获得”。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能够学会运用语言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吸纳语言的能力。教育者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迅速有效地模仿和吸收语言。
三、“消化不良”的课堂
(一)内容讲解贪多求全——撑得慌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广越好。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不一而足,面面俱到。殊不知这其实是极不科学,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中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情,合理安排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清主次,巧妙设计,抓住重点,适时渗透、完成一些小目标。
(二)资源补充过多过杂——腻得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提高每个阅读环节的实效。为了提高阅读实效,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没能把握度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的补充过多过杂影响了教学的时间和效能。
(三)教学方法选择贪活贪杂——闹得慌
在日常听课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课非常热闹,活动很多、节奏很快、密度很高、感觉很好,但是,精彩的背后是思考的缺失和效果的错位。你会发现,虽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时间很少,独立思考和冷静分析的空间很小,知识目标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言语能力仍旧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在让课堂热闹起来的同时还要学会让课堂安静下来,因为文本需要学生静读,问题需要学生静思,情感需要学生静悟,作业需要学生静练。这样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