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避免出现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已实施多年,综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但是“不健康”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
  一、“近视”的课堂
  (一)关注当前,忽视未来
  因为过分地关注教学成绩,教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当前的成绩,漠视学生长远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钻研教材时,只把目光投注在所教的这一册语文书上,甚至只把目光投注在单篇课文上,忽略了单元课文编排的系统性,忽略了语文层级的衔接性以及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
  (二)关注课内,忽视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学段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的任务,可许多教师却仍是双手紧抓教科书,放不开也不敢放开,把课堂时间都给了课本,把课外时间都给了作业,急于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却忽略了课内阅读内容有限、时间有限、所得有限,母语学习资源无限、机会无限、发展无限这些特性,从而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弱、语文综合能力弱的局面。
  二、“营养失衡”的课堂
  (一)左倾人文性,右倾工具性
  在提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比较有趣的现象:一种是“人文性至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花俏而热闹,教师刻意追求所谓的“亮点”,极力打造新形式、新套路,极力张扬人文性,吸引眼球。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丰富了,但理解能力和言语能力却还是停在原处。这样的公开课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成了点缀,是“冒险主义教学”;另一种则是“工具性至上”的课堂,走进这种课堂,你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读、在背课文,在抄写词语、句子,在反复品词析句,在理解句段、总结篇意等等,是“保守主义教学”。这“冒险主义教学”和“保守主义教学”都是极端的做法,是我们错误地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导致的。
  (二)重“教会”,轻“习得”
  语文教师师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明明教了很多给学生,可学生就是不会用。学生学了那么多优美、形象、有趣的词语,可就是不知道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去;明明学了很多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可还是只“认得”不“理解”,更谈不上“赏析”运用了。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方面努力了、辛苦了,最后也心碎了。所以,教师不能不沉下心来好好想想症结所在。要找出症结并对症下药,必须先了解语言的“习得”特性。“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学生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可称作“获得”。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能够学会运用语言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具备吸纳语言的能力。教育者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说话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迅速有效地模仿和吸收语言。
  三、“消化不良”的课堂
  (一)内容讲解贪多求全——撑得慌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广越好。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不一而足,面面俱到。殊不知这其实是极不科学,甚至是有害于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中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学情,合理安排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清主次,巧妙设计,抓住重点,适时渗透、完成一些小目标。
  (二)资源补充过多过杂——腻得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质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提高每个阅读环节的实效。为了提高阅读实效,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应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有一小部分教师没能把握度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的补充过多过杂影响了教学的时间和效能。
  (三)教学方法选择贪活贪杂——闹得慌
  在日常听课中,我们往往看到一些课非常热闹,活动很多、节奏很快、密度很高、感觉很好,但是,精彩的背后是思考的缺失和效果的错位。你会发现,虽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时间很少,独立思考和冷静分析的空间很小,知识目标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言语能力仍旧没有提高。因此,教师在让课堂热闹起来的同时还要学会让课堂安静下来,因为文本需要学生静读,问题需要学生静思,情感需要学生静悟,作业需要学生静练。这样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课堂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格列佛游记》《简·爱》等经典国外作品,初中教材也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精选国外优秀作品给初中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这个年龄段适合学习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差距,加上初中生阅历有限,所以初中生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国外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教师用合理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中
著名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在纪录片《蒙娜丽莎的诅咒》中说过,艺术的作用在于"让我们获得对所生存的世界的一种更清晰、更智性的认识",提供一个"别样之境,让我们意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寻找到枯燥的知识学习的乐趣。  反观现在初中生的学习状况,在中考应试的压力之下学生学习刻苦,但感觉枯燥乏味;多门学科的繁重任务,加之学习难度加大、跟不上整体进度,让学生在学习中
请看下面的语例:  ①2012年考研数学: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文题)(载《研究生考试网》2011年12月26日)  ②踏踏实实答题 与不必要的错误说再见(文题)(作者:丁铁毅 载《小学教育》2012年6月20日)  ③家装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文题)(载“湛江购房网”2010年9月25日)  ④购房前需要知道的几件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载《大连晚报》2012年03月15日)  ⑤租房找正规中介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学生的阅读量小、阅读面窄,可用素材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学生由于作业任务繁重而没有时间阅读;二是教师会利用宝贵的时间讲述理论知识,而没给学生留下阅读的时间;三是学生即使阅读了,却没有将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技巧真正运用到写作中,不能学以致用,教师也没有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意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读写能有效结合的能力作为自己
橱柜里放着一把蓝色的雨伞。随着时光的流逝,雨伞逐渐褪去了鲜艳的湛蓝色。虽然鲜艳不再,可我每次看到它总会生出无限的感动与幸福。  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在雨天撑着这把雨伞去学校接我,蓝色的雨伞格外的鲜艳,我总能够在人群中迅速地找到妈妈。于是我们高兴地撑着雨伞走进雨中,在我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幸福的脚印。  一个雨天,妈妈依然撑着那把雨伞来接我。在雨伞下,我无意间抬起头:我的头顶是一片湛蓝,妈妈的头顶却
巴洛克常常给人一种肉体的感觉。颜磊以巴洛克为题对鲁本斯、米开朗基罗、马奈等一些大师的名画进行了观念性的改造。我很感兴趣这一系列绘画的视点问题,其实这些画截取的都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语音、语义、语法等正确理解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一、初中生语感培养的意义  (一)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
对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们通常采取逐步“消元”的策略,变“多元”为“一元”,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因此,抓住方程组的特点,灵活运用“消元”的策略,有助于变“多元”为“一元”.下面介绍几种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一、整体代入消元  例1 解方程组3x+2y=1,①2x+4y=-2. ②  分析:方程组中y的系数成倍数关系,把①变形为2y=1-3x,并将其看作一个整体代入②中,可直接消去y.
所谓语感,是指语言能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只要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语文素材就能信手拈来,不需要再仔细思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后,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种成果。学生如果能培养出语感,即意味着学生的语文已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因此,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目标。  一、引导学生“读”来培养语感  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感,就要引导学生读语文,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