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语文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特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及。但,教学实践中,有些情境发挥的作用有限,原因有多种,创设方法不合理是一个要因。本文基于这种判断,结合教学实际分享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呈现法、语言法、表演法、经验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语文所学内容主要是文本解读,而小学所学的文本多为诗歌、叙事、绘景类,共同特征是情感、思想与景物、事件的交融。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情感阅历浅,把握文本情景和思想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师多会使用情境教学——辅助学生从直观、感性角度理解文意。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情境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引情、导思的效果一般,原因有多种,情境与文章思想、情感不对应,情境与学生思维、情感不对应,都会影响情境教学效用。而情境创设方法的不合理,是其中一个要因。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一种情境创设方法用到底,教条刻板,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无法呼应。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分享几种情境创设方法。
一、呈现
呈现,就是展示图片、实物、视频等,直接把与学习相关的物象、景象呈现给学生,从视觉角度创设情境。前面说到,有些教师一种情境创设方法用到底,大多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呈现法是创设情境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优点是,直观生动、易于操作,失败率低。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呈现情境非常便利,情境资源也较易获取。
比如讲授《观潮》这一课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现场目睹过钱塘江潮,以其经验(比如看到过其他江湖的水浪或大海的潮汐等)通过文本阅读较难想象出钱塘江潮的独特性。这篇文章,教师就可采用呈现法创设情境——从网络上找到钱塘江潮的视频,经过剪辑后,在课堂上用多媒體播放给学生看。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就容易把握文章所描述的景象。
二、语言
教师不向学生呈现图片、实物等景象,而是通过语言表述一个场景或情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情境。情境助学的效用关键是直观,而语言创设情境显然失去或弱化了直观。为什么还要用语言创设情境呢?特别是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语言创设情境似乎是有些落伍。其实,用语言创设情境有其独特的教育预期,即通过学生的联想来训练其思维能力(与素养教育目标相呼应),通过学生独立的情境创设来实现教学个性化(也就是,教师给了学生对情境进行个性加工和再创作的空间)。
比如在带学生学习《白桦》这首诗前,教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听自己用语言引导,“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的,蓝色的天空、红色的朝阳、粉色的花朵、绿色的树叶……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在某一天、某一刻失去了颜色。不是完全的黑暗,而是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白色。地被白雪覆盖、树被白霜包裹、天被白雾笼罩……你想到了什么,是冰冷还是圣洁?”任由学生在语言导引下自由展开想象,在心中创设属于自己的白色世界。这时,再带学生去阅读诗歌,学生马上就能把握诗歌的色调和情感基调。
三、表演
表演法和下面所分享的经验法都属于沉浸式情境,即,学生不再是情境的观察者、局外人,而是情境的创建者和构件。此类情境的教学优点是学生亲自从主体角度体验到了作者或文章中角色的心理、动作、情感,可以更深层地领悟文章精神内涵。当然,表演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活跃、有趣,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很好的作用。表演法多用于叙事类文章的情境创设。比如《铁杵成针》《精卫填海》《扁鹊治病》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情境创设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其合作将课文改成小课本剧,然后分角色排练上台来表演。表演的学生进入人物,可以更精准地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人物性格。
四、经验
经验情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提炼、表述或回想。这种情境是完全的个性化,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思想。因为每名学生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因为自己亲历过,所以会与所学文章的思想、精神产生高度的共情感;二是因为学生经验的多样性,通过大家的表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思想空间。比如,在学习《乡下人家》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自己亲眼所见过的“乡下人家”,如假期时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去所看到的场景、人事,把印象最深的、自己最喜欢的情景讲给同学听。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同,所描述的场景也有差异,丰富了学生对乡下生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的核心思想是“乡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虽然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与课文有差异,但情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来自文章。也就是用自己的乡情去领悟作者的乡情,显然更精准地契合了文章主题。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课程的特征,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针对不同的文章或教育目标,一种情境创设方法往往并不能与教学匹配,情境的教学作用就不容易发挥出来。因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以上分享的几种创设方法并不涵盖所有方法,但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垠.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中的问题与有效策略[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26):275.
[2] 常国玉.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技巧[J]. 江西教育, 2020(6):3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语文所学内容主要是文本解读,而小学所学的文本多为诗歌、叙事、绘景类,共同特征是情感、思想与景物、事件的交融。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情感阅历浅,把握文本情景和思想有一定难度,因而教师多会使用情境教学——辅助学生从直观、感性角度理解文意。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情境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引情、导思的效果一般,原因有多种,情境与文章思想、情感不对应,情境与学生思维、情感不对应,都会影响情境教学效用。而情境创设方法的不合理,是其中一个要因。常见的问题是教师一种情境创设方法用到底,教条刻板,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无法呼应。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分享几种情境创设方法。
一、呈现
呈现,就是展示图片、实物、视频等,直接把与学习相关的物象、景象呈现给学生,从视觉角度创设情境。前面说到,有些教师一种情境创设方法用到底,大多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呈现法是创设情境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优点是,直观生动、易于操作,失败率低。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呈现情境非常便利,情境资源也较易获取。
比如讲授《观潮》这一课时,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在现场目睹过钱塘江潮,以其经验(比如看到过其他江湖的水浪或大海的潮汐等)通过文本阅读较难想象出钱塘江潮的独特性。这篇文章,教师就可采用呈现法创设情境——从网络上找到钱塘江潮的视频,经过剪辑后,在课堂上用多媒體播放给学生看。有了这个情境,学生就容易把握文章所描述的景象。
二、语言
教师不向学生呈现图片、实物等景象,而是通过语言表述一个场景或情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情境。情境助学的效用关键是直观,而语言创设情境显然失去或弱化了直观。为什么还要用语言创设情境呢?特别是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语言创设情境似乎是有些落伍。其实,用语言创设情境有其独特的教育预期,即通过学生的联想来训练其思维能力(与素养教育目标相呼应),通过学生独立的情境创设来实现教学个性化(也就是,教师给了学生对情境进行个性加工和再创作的空间)。
比如在带学生学习《白桦》这首诗前,教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听自己用语言引导,“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的,蓝色的天空、红色的朝阳、粉色的花朵、绿色的树叶……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在某一天、某一刻失去了颜色。不是完全的黑暗,而是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白色。地被白雪覆盖、树被白霜包裹、天被白雾笼罩……你想到了什么,是冰冷还是圣洁?”任由学生在语言导引下自由展开想象,在心中创设属于自己的白色世界。这时,再带学生去阅读诗歌,学生马上就能把握诗歌的色调和情感基调。
三、表演
表演法和下面所分享的经验法都属于沉浸式情境,即,学生不再是情境的观察者、局外人,而是情境的创建者和构件。此类情境的教学优点是学生亲自从主体角度体验到了作者或文章中角色的心理、动作、情感,可以更深层地领悟文章精神内涵。当然,表演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放、活跃、有趣,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很好的作用。表演法多用于叙事类文章的情境创设。比如《铁杵成针》《精卫填海》《扁鹊治病》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情境创设方法。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其合作将课文改成小课本剧,然后分角色排练上台来表演。表演的学生进入人物,可以更精准地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或人物性格。
四、经验
经验情境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提炼、表述或回想。这种情境是完全的个性化,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思想。因为每名学生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是因为自己亲历过,所以会与所学文章的思想、精神产生高度的共情感;二是因为学生经验的多样性,通过大家的表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思想空间。比如,在学习《乡下人家》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自己亲眼所见过的“乡下人家”,如假期时到乡下爷爷奶奶家去所看到的场景、人事,把印象最深的、自己最喜欢的情景讲给同学听。每个人的经验都不同,所描述的场景也有差异,丰富了学生对乡下生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的核心思想是“乡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虽然学生自己创设的情境与课文有差异,但情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来自文章。也就是用自己的乡情去领悟作者的乡情,显然更精准地契合了文章主题。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课程的特征,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针对不同的文章或教育目标,一种情境创设方法往往并不能与教学匹配,情境的教学作用就不容易发挥出来。因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以上分享的几种创设方法并不涵盖所有方法,但可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垠.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中的问题与有效策略[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26):275.
[2] 常国玉. 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技巧[J]. 江西教育, 20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