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培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综合素养,以此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基础。即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出新的策略与方法,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重心,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渗透内容,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政治认同、法制观念、文化自信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素养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思路与渗透途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完整构建。
一、优化课前导入,塑造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首要素养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并在独立思想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社会中获取更好的评价,具备与他人友善交往的能力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的环节,利用趣味案例或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在案例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趣味化的导入环节。首先,我在网络中搜集了大量人们违反规则的搞笑视频,并且进行剪辑后作为课前导入的情境案例。其次,在课上将试听文件播放,在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的同时,我从中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引导,案例中一个年轻人骑自行车等红灯过马路,但是却越过了线,有记者对其进行采访,质问其为何在等红灯时越过白线,然而该年轻人却回复“因为我要闯红灯啊”。这样的案例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选择退回线后,有的学生选择承认错误,而这时我便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没有人采访,你们还会退回去吗?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不僅认识到了规则并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道理,更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成为塑造道德品质的重要过程。
二、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认同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内容,是建立正确政治观念的根基所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并由此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形成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树立认同意识。
例如,在学习“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对比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觉醒年代》《大江大河》等影视剧的剪辑片段,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民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状态,以此了解中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与影视作品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此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飞速变化,进而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树立政治认同观念的目的。
三、开展课堂活动,践行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素养内容,是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必须强化的观念与思想,教师应当借助课堂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近距离了解法治社会与法律规范,能够懂法、守法,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例如,在学习“民主与法治”这一章节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的活动。首先,我利用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法庭的运作流程与基本规范;其次,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不同的角色,通过查找相关的法律条文,完成模拟法庭的流程演示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律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让学生真正践行法治观念,并能够将法律作为基本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运用网络媒体,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也是当下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也要积极渗透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彰显我国文化的多样化、丰富性与高品质。例如在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课中,我就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展现了我国各个地区与民族的独有文化,比如西藏地区的唐卡艺术、维吾尔族的舞蹈、蒙古族的呼麦等,通过新媒体的视听效果与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印象。在课后我还为学生布置了作业,通过拍摄短视频或Vlog的方式记录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上传至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真正建立起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渗透与培育的关键内容,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积极把握课前导入、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以及课后作业等渗透路径,将道德品质、政治认同、法制观念、文化自信等学科素养进行全面渗透,以此塑造素养健全、能力突出、思想卓越、行为规范的高素质学生,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1(7):151-152.
[2]代清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11):31.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升的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政治认同、法制观念、文化自信等多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素养内容,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思路与渗透途径,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完整构建。
一、优化课前导入,塑造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首要素养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并在独立思想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在社会中获取更好的评价,具备与他人友善交往的能力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的环节,利用趣味案例或新闻热点,引导学生在案例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规范自身的思想与行为。
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这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趣味化的导入环节。首先,我在网络中搜集了大量人们违反规则的搞笑视频,并且进行剪辑后作为课前导入的情境案例。其次,在课上将试听文件播放,在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的同时,我从中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引导,案例中一个年轻人骑自行车等红灯过马路,但是却越过了线,有记者对其进行采访,质问其为何在等红灯时越过白线,然而该年轻人却回复“因为我要闯红灯啊”。这样的案例虽然令人哭笑不得,但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回答呢?有的学生选择退回线后,有的学生选择承认错误,而这时我便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没有人采访,你们还会退回去吗?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不僅认识到了规则并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道理,更从中吸取了深刻教训,成为塑造道德品质的重要过程。
二、创设真实情境,强化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认同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内容,是建立正确政治观念的根基所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并由此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形成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树立认同意识。
例如,在学习“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对比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觉醒年代》《大江大河》等影视剧的剪辑片段,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民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民生状态,以此了解中国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其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与影视作品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此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飞速变化,进而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树立政治认同观念的目的。
三、开展课堂活动,践行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素养内容,是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必须强化的观念与思想,教师应当借助课堂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近距离了解法治社会与法律规范,能够懂法、守法,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例如,在学习“民主与法治”这一章节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的活动。首先,我利用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法庭的运作流程与基本规范;其次,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不同的角色,通过查找相关的法律条文,完成模拟法庭的流程演示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律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让学生真正践行法治观念,并能够将法律作为基本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运用网络媒体,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也是当下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也要积极渗透与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彰显我国文化的多样化、丰富性与高品质。例如在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这一课中,我就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展现了我国各个地区与民族的独有文化,比如西藏地区的唐卡艺术、维吾尔族的舞蹈、蒙古族的呼麦等,通过新媒体的视听效果与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印象。在课后我还为学生布置了作业,通过拍摄短视频或Vlog的方式记录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上传至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真正建立起大国应有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核心素养是教师教学中必须渗透与培育的关键内容,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积极把握课前导入、情境创设、活动设计以及课后作业等渗透路径,将道德品质、政治认同、法制观念、文化自信等学科素养进行全面渗透,以此塑造素养健全、能力突出、思想卓越、行为规范的高素质学生,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1(7):151-152.
[2]代清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