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促进道德素质形成,将学生的音乐形象培养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净化心灵,升华品德。音乐能丰富想象力.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音乐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美的感染。
[关键词] 寓理于情 以理育人 音乐脑 创造性 娱乐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音乐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音乐教育促进道德素质形成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 孔子说过"移风易谷,莫过于善",音乐正是借助优美高尚的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训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钢琴协奏曲《黄河》,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角度和演奏技巧上,还是从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上讲,足以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成,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的品质优秀,精神崇高,从而陶冶学生的情绪,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促进情意素质
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情意素质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三、启迪智慧,促进科学素质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传统教育,多年偏重语、数、物理、化学,强化左脑运用,而右脑开发与利用严重缺乏,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影响个性心理的自然形成,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落实素质教育,而音乐就能大显神通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喜欢音乐,如孔子、列宁、爱因斯坦,他们把学习音乐当成自己对事业的催化剂,从音乐中启发自己的灵感,启迪智慧,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这不能否认音乐的功劳。音乐“丰富想象,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效,已被社会所认可。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己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的音乐,放松大脑,使其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打预备铃,这里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铃声至今,还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
总之,音乐教育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音乐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杭育杭育”的渊源之声起,音乐伴随着人们进行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音乐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寓理于情 以理育人 音乐脑 创造性 娱乐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而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音乐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音乐教育促进道德素质形成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 孔子说过"移风易谷,莫过于善",音乐正是借助优美高尚的音乐,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训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钢琴协奏曲《黄河》,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角度和演奏技巧上,还是从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上讲,足以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整齐有序的形成,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的品质优秀,精神崇高,从而陶冶学生的情绪,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促进情意素质
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情意素质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要。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三、启迪智慧,促进科学素质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我国的传统教育,多年偏重语、数、物理、化学,强化左脑运用,而右脑开发与利用严重缺乏,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影响个性心理的自然形成,改变这种现状只有落实素质教育,而音乐就能大显神通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人物都喜欢音乐,如孔子、列宁、爱因斯坦,他们把学习音乐当成自己对事业的催化剂,从音乐中启发自己的灵感,启迪智慧,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最终成为有成就的人,这不能否认音乐的功劳。音乐“丰富想象,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效,已被社会所认可。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己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的音乐,放松大脑,使其上课时能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中国教育报》曾报导,大连市实验中学打预备铃,这里听到的不是铃声,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晓》、《花儿与少年》、《步步高》等名曲,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铃声至今,还不到两年,师生已熟知了几十首中外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氛围,对身心大有裨益。
总之,音乐教育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音乐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杭育杭育”的渊源之声起,音乐伴随着人们进行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音乐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