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它既巩固新知识,又内化新知、提升学生数学技能,还能梳理知识体系,通过复习练习引出新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练习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是在思想上轻视练习。在平时,常听到教师间的相互议论:“练习课没什么好上的。”“练习课不上也没什么关系,只要把数学的练习题讲讲就可以了。”“上练习课就是无病呻吟,真的是没特意上的必要。”正是由于教师本身思想上就轻视练习课,所以,在练习课上常常是为了上练习课而上练习课。课上,多数是采用学生做题、教师讲题的形式,单一、枯燥。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练习提不起兴趣,渐渐地,也就开始厌恶甚是害怕上数学练习课。
二是练习内容针对性不强。练习本来是能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的。但为了能让所有学生接受、并很好地吸收新知,大多数教师都将练习设计成统一的模式,学生先练,然后教师统一评讲。而练习的内容、难度等等也是笼统的,并没有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这样一来,作业形式规范统一,练习没有针对性,也就失去了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是机械练习,忽视了数学技能的培养。不少教师认为,做练习就是为了考试。因此,在练习时不讲究练习的方式方法,一味地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的练习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一点地磨灭了,也将数学的数学思想扼杀了,无形之中摧残了学生的灵气。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好练习的作用呢?如何让数学课堂因为练习的设计而光彩耀人呢?
一、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把练习主权还给学生
数学练习是为学生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服务的。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又要注意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把练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以及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练习不产生畏惧感,才能让学生由“要我练习”转变成“我要练习”。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后,教师针对全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设计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与长方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再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所提的问题。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解决同伴之间相互提出的问题,让其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倍添浓厚兴趣。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枯燥的讲、练,避免了机械地重复,学生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
二、将练习置于趣味情境中,让学生乐于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就是让学生反复做练习题,学生也就一味机械解题,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喜欢练习训练,而且数学技能根本得不到发展。要想让学生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可以将练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将趣味性融于一体。
例如,在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后,进行相应巩固练习时,教师设计了去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星期天,乐乐家要来客人,妈妈让乐乐去买些食品招待客人,薯片每袋5.8元,可乐每瓶3元,瓜子每袋4.2元,糖每袋2元,火腿肠每袋9.9元,妈妈给乐乐20元,你帮他选选,可以买哪些食品?你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开始展开讨论,有买三样的3+(5.8+4.2)=13,有买四样的(3+2)﹢(5.8+4.2)=15,等等。而且都能利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原本比较枯燥的练习,加入一定的情境,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既巩固了所学新知,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层次性、针对性练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正是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作为数学教师,要保证自己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吃饱”“吃好”,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在设计练习时要因人而异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巩固新知,并促进学生技能的转化。同时,练习又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班上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分别设计比较基础的题目;针对班级上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设计出他们能解决的相应题目;针对班上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出让他们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题目。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25×9×4、☆☆25×16、☆☆☆32×25×125,将班上学生分成好、中、差,分别要求他们完成三星题、二星题和一星题,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各自的练习题。正是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练习题,学生个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让练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数学练习,是数学知识的再延伸;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要一改以往错误的认识,要将“形式”练习变成“实在”练习。要巧妙地设计每一节课的练习,让数学练习给数学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数学课堂能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小学)
一是在思想上轻视练习。在平时,常听到教师间的相互议论:“练习课没什么好上的。”“练习课不上也没什么关系,只要把数学的练习题讲讲就可以了。”“上练习课就是无病呻吟,真的是没特意上的必要。”正是由于教师本身思想上就轻视练习课,所以,在练习课上常常是为了上练习课而上练习课。课上,多数是采用学生做题、教师讲题的形式,单一、枯燥。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练习提不起兴趣,渐渐地,也就开始厌恶甚是害怕上数学练习课。
二是练习内容针对性不强。练习本来是能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的。但为了能让所有学生接受、并很好地吸收新知,大多数教师都将练习设计成统一的模式,学生先练,然后教师统一评讲。而练习的内容、难度等等也是笼统的,并没有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这样一来,作业形式规范统一,练习没有针对性,也就失去了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是机械练习,忽视了数学技能的培养。不少教师认为,做练习就是为了考试。因此,在练习时不讲究练习的方式方法,一味地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机械、重复的练习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一点地磨灭了,也将数学的数学思想扼杀了,无形之中摧残了学生的灵气。
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好练习的作用呢?如何让数学课堂因为练习的设计而光彩耀人呢?
一、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把练习主权还给学生
数学练习是为学生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而服务的。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又要注意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把练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以及探索知识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练习不产生畏惧感,才能让学生由“要我练习”转变成“我要练习”。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后,教师针对全班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设计了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与长方形面积相关的问题,再让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所提的问题。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解决同伴之间相互提出的问题,让其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倍添浓厚兴趣。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枯燥的讲、练,避免了机械地重复,学生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
二、将练习置于趣味情境中,让学生乐于练习
传统的数学练习就是让学生反复做练习题,学生也就一味机械解题,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不喜欢练习训练,而且数学技能根本得不到发展。要想让学生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可以将练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将趣味性融于一体。
例如,在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后,进行相应巩固练习时,教师设计了去商场购物的生活情境:“星期天,乐乐家要来客人,妈妈让乐乐去买些食品招待客人,薯片每袋5.8元,可乐每瓶3元,瓜子每袋4.2元,糖每袋2元,火腿肠每袋9.9元,妈妈给乐乐20元,你帮他选选,可以买哪些食品?你能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开始展开讨论,有买三样的3+(5.8+4.2)=13,有买四样的(3+2)﹢(5.8+4.2)=15,等等。而且都能利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原本比较枯燥的练习,加入一定的情境,学生的解题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既巩固了所学新知,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层次性、针对性练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正是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作为数学教师,要保证自己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吃饱”“吃好”,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在设计练习时要因人而异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促使学生巩固新知,并促进学生技能的转化。同时,练习又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班上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分别设计比较基础的题目;针对班级上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设计出他们能解决的相应题目;针对班上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出让他们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的题目。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25×9×4、☆☆25×16、☆☆☆32×25×125,将班上学生分成好、中、差,分别要求他们完成三星题、二星题和一星题,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各自的练习题。正是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练习题,学生个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让练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数学练习,是数学知识的再延伸;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们要一改以往错误的认识,要将“形式”练习变成“实在”练习。要巧妙地设计每一节课的练习,让数学练习给数学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数学课堂能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