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题。本文从明确教学目的、优化导语设计、提高学生阅读教材能力这三方面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高效
近些年來,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进一步的推进,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还是基层教育工作者都更加注重通过构筑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然而,不可避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仍然略显尴尬,教学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中学历史是一门肩负着向广大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传承经典国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现有学科现状下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氛围将是笔者想要通过本文与大家探讨的。
一、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的开卷考试往往会将学生引向只注重历史的点而忽视历史的面的学习误区,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区记忆枯燥的年份数字和精简的历史事件,从而丧失了学习历史过程本身和历史所展现的东西所可能带来的趣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所以,作为历史的工作者一方面要兼顾应试要求,同时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远比一味的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多。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一直是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例如介绍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时,要首先铺垫倭患的由来以及当时严峻的抗倭形式,重点介绍抗倭的艰辛历程和重要转折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戚继光作为抗倭战争的主角,教师工作者可以简略地介绍该历史人物的履历经历,结合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吸引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打下基础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课程中多媒体手段的选择也日趋丰富,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展现历史的真实和多样可以部分代替教师的口授教学,克服学生既有的听课模式。例如,在介绍世界历史的二次世界大战部分时,作为距离当下时间跨度不远的历史事件,记录战争历程或者反映战争的电影视频、声音资料不胜枚举。引入二战历史课程可以首先选择带领学生观看一段壮阔的诺曼底登陆纪录片,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纪录片的时间不宜过长。在观看完纪录片之后,老师可以首先对纪录片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向课堂上的同学提问,对于已经对诺曼底登陆有初步了解的同学。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使其对改历史事件背后的广阔战争背景和发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而对那些对该事件没有认知的同学要给予鼓励,激发其勇于学习以期赶超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自然、高效的做出了一节课的导语设计。
三、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上文提到了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的手段,但是历史教材终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如何规划合理的供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至关重要。现今的历史教材多按照历史进程的先后进行单元和课时的划分,单个课时又往往根据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历史影响进行细致的划分。所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适当综合学生水平进行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唐朝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如果任由学生通读整篇课时的文章,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而抓不住重点;此时,教师可以针对与唐朝进行外交的重要外族首领进行提问,以外族首领这一点带动整个民族融合的面,学生在接下来也会带着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增强了阅读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读书,做到史论结合
所谓的史论结合,首先“史”指的是客观的历史资料。不管是大到做历史研究,还是小到中学的历史应试考察,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阅读任何历史资料时都需足够严谨。而“论”是基于客观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形成的主观的历史观点和结论,正确的历史理论是源于历史资料,同时又指导着对历史的研究。当然初中的历史教学无需学生对“论”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教学工作者通过引导使学生基于“史”而探寻“论”的理念应该贯彻始终。例如,比较中日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改革,首先要求学生紧抓史实,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面临的革命阻力,学生会发现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更为强大,变法的基础也很薄弱;反观日本的维新变法,倒幕运动空前浩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天皇的支持。综合阅读以上的历史资料,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方向和结局的认知,即戊戌变法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加上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变法的失败,相反日本明治维新因其改革的彻底性,使得日本从此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
(三)指导学生读年表,培养总结阶段历史的能力
其实,总结的目的即是方便学习、提高效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和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历史总结。例如,在学习建国以来我党召开的各次重要会议和影响,学生普遍反映难以记忆容易混淆。而历史教师则应该对历次会议的历史和逻辑连贯性进行一次梳理,对每次会议讨论的议题及其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简要的分析,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这样一种连贯 ,最后并交予学生自己总结老师的梳理过程并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式。当然,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学者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毕竟应试教育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更具有分量。
四、总结
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不断夯实自身的历史理论基础,同时更应该在教学方式策略的研究上下功夫,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出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S].
[2] 杨波.浅谈革命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J].
[3] 曲丽.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高效
近些年來,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进一步的推进,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还是基层教育工作者都更加注重通过构筑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然而,不可避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仍然略显尴尬,教学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中学历史是一门肩负着向广大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传承经典国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现有学科现状下激发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氛围将是笔者想要通过本文与大家探讨的。
一、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引导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的开卷考试往往会将学生引向只注重历史的点而忽视历史的面的学习误区,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区记忆枯燥的年份数字和精简的历史事件,从而丧失了学习历史过程本身和历史所展现的东西所可能带来的趣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所以,作为历史的工作者一方面要兼顾应试要求,同时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将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远比一味的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多。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操一直是课标所要求的内容,例如介绍到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时,要首先铺垫倭患的由来以及当时严峻的抗倭形式,重点介绍抗倭的艰辛历程和重要转折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戚继光作为抗倭战争的主角,教师工作者可以简略地介绍该历史人物的履历经历,结合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吸引主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打下基础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课程中多媒体手段的选择也日趋丰富,运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展现历史的真实和多样可以部分代替教师的口授教学,克服学生既有的听课模式。例如,在介绍世界历史的二次世界大战部分时,作为距离当下时间跨度不远的历史事件,记录战争历程或者反映战争的电影视频、声音资料不胜枚举。引入二战历史课程可以首先选择带领学生观看一段壮阔的诺曼底登陆纪录片,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纪录片的时间不宜过长。在观看完纪录片之后,老师可以首先对纪录片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向课堂上的同学提问,对于已经对诺曼底登陆有初步了解的同学。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使其对改历史事件背后的广阔战争背景和发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而对那些对该事件没有认知的同学要给予鼓励,激发其勇于学习以期赶超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很自然、高效的做出了一节课的导语设计。
三、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上文提到了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的手段,但是历史教材终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如何规划合理的供学生阅读教材的时间,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地阅读至关重要。现今的历史教材多按照历史进程的先后进行单元和课时的划分,单个课时又往往根据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事件的历史影响进行细致的划分。所以,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适当综合学生水平进行提问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唐朝民族大融合一课中,如果任由学生通读整篇课时的文章,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而抓不住重点;此时,教师可以针对与唐朝进行外交的重要外族首领进行提问,以外族首领这一点带动整个民族融合的面,学生在接下来也会带着针对性较强的问题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增强了阅读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读书,做到史论结合
所谓的史论结合,首先“史”指的是客观的历史资料。不管是大到做历史研究,还是小到中学的历史应试考察,历史事件的客观性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阅读任何历史资料时都需足够严谨。而“论”是基于客观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形成的主观的历史观点和结论,正确的历史理论是源于历史资料,同时又指导着对历史的研究。当然初中的历史教学无需学生对“论”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但教学工作者通过引导使学生基于“史”而探寻“论”的理念应该贯彻始终。例如,比较中日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改革,首先要求学生紧抓史实,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面临的革命阻力,学生会发现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更为强大,变法的基础也很薄弱;反观日本的维新变法,倒幕运动空前浩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天皇的支持。综合阅读以上的历史资料,学生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方向和结局的认知,即戊戌变法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加上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变法的失败,相反日本明治维新因其改革的彻底性,使得日本从此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
(三)指导学生读年表,培养总结阶段历史的能力
其实,总结的目的即是方便学习、提高效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和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历史总结。例如,在学习建国以来我党召开的各次重要会议和影响,学生普遍反映难以记忆容易混淆。而历史教师则应该对历次会议的历史和逻辑连贯性进行一次梳理,对每次会议讨论的议题及其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简要的分析,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这样一种连贯 ,最后并交予学生自己总结老师的梳理过程并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式。当然,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学者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毕竟应试教育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更具有分量。
四、总结
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者,除了不断夯实自身的历史理论基础,同时更应该在教学方式策略的研究上下功夫,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出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S].
[2] 杨波.浅谈革命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J].
[3] 曲丽.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