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显然,必须一改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的目的,从而不断地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达成以上目标呢?又如何有效地促使每一位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呢?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必然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不仅与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三大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同时能够很好地尊重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下面,笔者从三大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的探究式学习,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质量。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也不易保持注意力投入学习,但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能使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和数学应用的重要意义。二者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形象,由深刻化为通俗,由陌生化为熟悉。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打破传统单一情境的格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学习数学,积极地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功能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乐趣。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未知量和寻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熟悉,因此很感兴趣,在解决过程中也非常投入,学习效果明显。
  二、实行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学生的探究动力
  如果说导学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过程,那么评价则是一种提升性的学习过程,也是联结和促进导学的重要枢纽。通俗点说,如果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而忽视运用评价手段来激励、反馈,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学生探究的动力也必然难以保持。由此可见,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环节,必须注重运用智慧和艺术灵活地加以处理,切实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与导向功能,从而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数学训练把好脉,守好关。笔者倡导多元化的、机智的评价机制,要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关注不同的环境,把握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定位。要让学生既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并乐意接受和改正。因此,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是轻易能做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注重以鼓励、引导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定位自己,找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例如,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在解方程组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答案,评价时教师可以侧重于关注解决过程的简易程度来提示学生,发现方法与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三、注重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对于几何知识。如果教师总是以平面图形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测量等,学生一定难于接受,学生的思维必须跨越较长的距离和较大的空间才能趋于平衡,走向适应,而这一过程必然浪费学生很多的精力,使学生学得吃力、疲倦。我们为何不满足学生的心灵需要,将平面图形演变成学生手中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测量来感知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构造,学习图形的知识,掌握图形的规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了探究活动后,掌握的知识是深刻的,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数学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应试的机器和做题的高手,而是会思考、会研究、会创造的活生生的人。例如学习“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时,我让学生首先说说哪些平面图形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别自制正方体纸盒,并画出所展开的图形,最后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自主获取新知,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运用“操作+思考+总结”的方式进行学习,遵循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之,探究是数学教育的生命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积极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自觉应用,从而体验数学,享受数学。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自学能力体现了学习者的能动性与主体性,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自身潜能与聪明智慧。同时,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不能放任自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呢?对此,笔者从兴趣与习惯引领入手,谈谈如下看法。  一、关注兴趣,积极引领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的课,能带着一种激动而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语文离不开诵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010年江苏省泰州市在全市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写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使每所学校、每位语文教师都高度重视起诵读教学来。但在实践中,来自农村的初中学生对诵读并没有预期的那样积极,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走访学生、观摩上课,笔者发现,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诵读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当注意这一点,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信息手段运用、合作探究互动、分层目标落实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等方面入手,让初中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活泼、高效。  一、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设计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全面了解,
近几年来各专家学者对高职教育比较关注,特别是高职课改这一方向,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同样备受关注,但对同一问题的重复研究颇高,得出的结论却有待斟酌。本文从关于高职院校教育
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重要环节。若要提高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有效性,教师需设计“度”,即把握目标设计的“精确度”“差异度”“关联度”及“坡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把握目标设计的“精确度”,优化教学过程  精确度,即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能体现衡量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的标准与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学目标不明确,仅仅是运用“把握”“了解”等概括性词语,就会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这就影响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复习课中好的导入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唤醒他们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在新授课的导入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很好的,但到了复习课的导入,就一直采用知识再现的方法,让学生感到没有收获,教师感到劳而无功。  下面我选取本校的两节复习公开课课例来说说在复习课的导入中常见的问题和我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课例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复习导入(七年级)  教师提问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能够迅速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导语设计,要因材而易、因人而异,要考虑到不同课文的内容、背景和思想情感,老师自身的特点和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不同状况等因素,灵活多
明确的目标是我们行动的方向与动力。上课也是如此。只有确立精准的课时目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所谓“精”,即“少”;所谓“准”,即“准确”。换句话说,课时目标要集中而明确,使学生对本课任务一清二楚,从而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此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  记得在平时写人叙事的作文训练中,同学们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往往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不高不矮的个子,不胖不瘦的身材,黑葡萄般闪亮的眼睛。针对这一情况,在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之间知识传授、能力锻炼、技能培养的活动,是一种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教育学认为,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方交流,是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互动性教学主要包括确立所需传授的基本理论知识,选取教材设定互动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合理点评、归纳和反思等方面。互动性教学策略的有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们教师面临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校开展的数学教学教研活动,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下面笔者结合这一活动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由“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俗话